说起年味,这份藏在心底的乡愁情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今年53岁的深圳大鹏南澳人石伟东来说,最浓厚的年味就在家乡沿街翻飞巡游的百米火龙上、不绝于耳的喧天鞭炮锣鼓声里,熙熙攘攘的祈福人群中,“舞草龙是我们每年春节最热闹、最期待的节目,草龙一起,年就过得更有意义了”。
草龙腾飞祈福活动如约而至,南澳墟镇人流如潮
据了解,南澳“舞草龙”祭海习俗起源于明代,又称“舞火龙”,固定于每年大年初二举行,是南澳疍家渔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延续至今的年俗。2007年,“舞草龙”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每至舞龙腾飞之时,一场别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节日盛宴就此拉开序幕。
今晚(2月11日晚)7点,在大鹏南澳墟镇,舞草龙春节祈福活动如约而至。在南澳天后宫,随着锣鼓声响起,擎起的龙头两眼射出亮光划破黑夜,弥漫着袅袅香火的逾百米火龙,追着同是插满香火的龙珠走街串巷,开始祈福拜年活动。南澳腰鼓队、舞麒麟跟东山渔歌队一路相伴,一直走到南澳月亮湾,和停泊在月亮湾海上的B.Duck小黄鸭一起见证“化龙”时刻。
活动期间,整个南澳墟镇万人空巷、熙攘热闹。不少市民游客在舞龙起点参与插香活动,将祈福心愿以插香的形式寄于草龙身上,还跟随火龙一起游街拜年,现场有不少家长肩扛萌娃、手拍视频记录民俗盛况。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南澳河畔富民路段设有渔民迎亲舞队迎接火龙的环节,方便市民游客与队员们借用桨板、渔帽等舞蹈道具,化身热情迎亲舞队的一员,共同迎接火龙。
舞草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俗文化,寄托了南澳人浓浓故乡情。“每年都有很多住在港澳甚至国外的乡亲,在除夕这天回到南澳跟家人团圆,直到舞完草龙才回去‘走亲戚’(拜年)。”石伟东坦言,他十一二岁时便开始舞草龙,过去在香港生活的十余年间,几乎每年都会回南澳筹备、参与舞草龙。
“无论多远都回来看”,非遗连起南澳人乡愁记忆
和已为人父的石伟东相似的是,今年28岁的南澳青年饶伟良也是舞草龙队伍里的“老队员”之一。饶伟良回忆道,每到腊月二十五六,村里就会组织舞草龙的集中训练,为大年初二的舞草龙巡游做准备,“我五六岁开始接触舞草龙,至今龙珠、龙头、龙尾我都舞过,每次巡游都会来(参加)”。
“队伍里有不少同龄人,起初我当借机和小伙伴一起玩,后来发现有些定居到港澳、国外的小伙伴,无论多远也会在这时回来看舞草龙,感觉还是挺亲切的。”饶伟良觉得,舞草龙不仅承载着南澳疍家渔民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美好祝愿,这也增强了乡亲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据介绍,舞草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其最大特色是所有程序都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俗称“一天龙”。饶伟良回想说,过去大家多在大年初二下午3点左右吃团圆饭,吃完就上山采割剑草,集中到天后宫门前扎草龙、串草龙等工作,其间长辈也会跟孩子们说些舞草龙的历史故事和舞龙技巧。
在他看来,这项传统习俗已成为南澳人的“血脉记忆”,“基本上村里每家大人(长辈)会带自家孩子参加,我以后组了家庭,也会带孩子去认识和学习舞草龙”。
实际上,在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的大鹏南澳,除了舞草龙,还有更多传统文化正在代代相传。截至目前,不仅成功申报舞草龙和渔民娶亲礼俗为省级非遗,东山渔歌、南澳海胆粽为市级非遗以及东渔妈祖诞为区级非遗,全力推动西贡麒麟舞、深圳元农、南澳海上赛龙舟等申报非遗,还在辖区幼儿园、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激发不少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就读于南澳中心小学的张子申便是其中之一。今年12岁的他,已有5年舞麒麟的经验。“最开始是练舞麒麟尾,去年开始能舞麒麟头了。”张子申说,平时不仅在长辈指导下练动作,还会不定期约上小伙伴在饭后“加练”,“我有空刷视频,也会专门搜这些(舞麒麟)技巧,总之很喜欢舞(麒麟),很想把它舞好”。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