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近代以前,社会精英大多通过血统传承成为贵族,因此他们为了确保自身合法性必须维护君主。而在中国,自宋朝以后,社会精英多是读书人,他们靠的是知识学识而非血缘,与皇帝的存在与否关系不大。这一点与欧洲的贵族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读书人认识到除了皇帝制度外还有其他选项,这使得皇帝地位岌岌可危。孔子提出的“君在民之下”得到了广泛支持,统治阶层也倾向于利用儒学来控制民众。这导致了中国人民普遍不认同王家高于百姓的观念,尽管可能不敢公开表达,但内心是如此。
尽管现代皇室仅是象征性存在且没有实际权力,但无论如何它仍属于特权阶层。在现代社会,这种不平等现象在我看来是不应该存在的。虽然我们称自己是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但实际上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基本结束,尽管偶尔出现了分封现象,但这些被分封的藩王很快就被统一或消灭了。
中国随后开始实行人本主义,重视民众,君主次之,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然而,最后一个王朝是由满族统治,而现今的中国主要由汉族主导。汉族不会认同满族的皇室地位,而汉族皇室早在清朝时期就逐渐式微(甚至已经断绝)。
然而,如果要说中国王朝时期到现代文明是一个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除非中国的王朝像小说中那样强大,无论是科技还是武力都能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抗衡,这样才能免于被西方入侵,进而有可能保留皇室地位(小说中最后皇室地位被直接废除)。否则,即使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族皇室,也可能像清朝皇室一样被西方军队控制,导致皇室血脉混乱不清,若如此,起义者必然无法接受这个皇室血脉,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活在刘彻、杨坚和朱元璋治下与活在爱新觉罗们治下存在着天壤之别。这是一个政权基础问题,或者说是皇帝代表哪个(或哪些)利益集团(阶级)的问题,是最根本的政治问题。民族本身就是划分利益集团的重要标志。在清朝,基本盘是八旗,政治资源集中在八旗手中;汉族不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为统治集团核心成员。如果不是洪杨、曾左李张以及孙、袁等人用武力改变了这一局面,八旗不可能与汉人分享权力。因此,君主立宪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曾有过一次虚君的机会,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消灭周朝,而是继续让周天子担任天下大祭司,自己则执掌征夷大将军。商朝算是政教合一的朝代,而周朝的天子作为总祭司,也表现出政教合一的愿景,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丢掉了宗教,而是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周朝晚期是中国最接近于虚君的时代,天子的作用最接近于日本天皇,如果在天下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宗教改革,或许就有可能出现万世一系的虚君。然而,就算有虚君,就算有君主立宪,这个国家能够挽扶大厦之将倾吗?
日本天皇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强者能够完全统一日本。日本保留天皇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天皇有多好,而是天皇一直具有实际作用。秦朝君主权力巨大,对杀伐亦大,一旦失去权力就会遭到全家灭门的命运,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结局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君主绝不会自行放弃权力,君主立宪在清朝晚期也不是英式虚君,而是德日专制君主宪法。皇帝代表的不只是个人,更代表了一个集团的利益。
在我看来,中国很难实行君主立宪。一旦出现君主立宪,必然会像春秋时期、汉末三国那样,打着天子旗号不断战争,直至重新统一。中国更适合一元制国家,而不可能是二元制。王位的宣称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源就在于王位的宣称。我认为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人能够对所有国民合法宣称自己是君主(各民族的君主合为一人)。中国的君主制度相比欧洲那套来说容错率要低得多,基本依赖于武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