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大顺军仅在京城待了短短42天就匆匆撤离,却不知这短短一个多月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
当年李自成率军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时,百姓们夹道欢迎,许多人自发在家门口张贴"大顺永昌皇帝万岁"的横幅,一时间举城欢腾。可谁能想到,不过短短数日,这支曾让百姓寄予厚望的农民起义军,却在京城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腥风血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支军纪严明的义军在进京后迅速堕落?为何昔日的"闯王"李自成对将士们的恶行听之任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城中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德胜门外人头攒动。有人踮起脚尖远远张望,只见一支浩荡的队伍正缓缓向城门行进。队伍最前方,一位身着蓝色布衣、头戴毡笠的将领骑着一匹斑驳高头大马,正是大顺军统帅李自成。
"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在陕西、河南等地流传已久的民谣,如今终于传到了北京城头。街道两旁,不少百姓自发挂起了红绸,有的人甚至将"顺民"二字贴在头冠上,以示归顺。
进城仪式颇具戏剧性。当大军行至承天门前,李自成突然勒马停下。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弓箭,对着承天门匾额张弓搭箭。众将士屏息凝神,只见一支箭矢破空而去,"嗖"地一声钉在了匾额上"天"字的下方。
有将领立即出言吉解:"将军此箭,应是'当中分天下'之兆!"李自成闻言大笑,随即率军进入皇城。
这支农民军的纪律令人刮目相看。城中各处张贴着大顺军的告示:严禁烧杀抢掠,违者立斩。街头巷尾,还时常能看到身着短打劲装的大顺军士兵在巡逻,维持秩序。
就在大顺军入城的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两名士兵趁夜色掩护,潜入一户人家抢劫财物。巡逻的将领得知后,立即将二人擒获,在街头示众后处以枭首,尸体悬挂三日以儆效尤。这一举动,让不少观望的百姓对大顺军的军纪有了新的认识。
各个坊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茶馆、酒肆重新开张,街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些躲藏的商户见形势稳定,也陆续开门营业。就连一些未及逃走的明朝官员,也开始打探投靠新朝的门路。
当时,一位叫张希孟的明朝御史就递上了投诚书,称赞大顺军"秋毫无犯,军纪严明"。不少在籍的举人、进士也纷纷表示愿意为新朝效力。大顺朝的吏部衙门每天都挤满了前来投效的人。
军师牛金星向李自成进言说:"今日之势,与昔日流寇时大不相同。我军已入帝都,当以仁义治天下。"李自成深以为然,下令各部严守军纪,重赏重罚并行。
从西安到北京,这支农民军走过了千里之遥。当他们踏进这座繁华的京城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大顺军中有一个叫张光翰的小旗官,在他留下的笔记中记载了一件事。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大顺军进城的第三天,他带着几个兄弟去逛东华门大街。街上一家绸缎庄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柜台上摆着上等的苏杭丝绸,还有南方运来的珍贵锦缎。小旗官正准备掏银子买一匹,却见自己手下的士兵已经大摇大摆地拿着绸缎往外走。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各个街市上,陆续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开始,士兵们还会找些借口,比如"借用"、"暂取",但很快就演变成了明目张胆的抢掠。
昔日在陕北、中原地区,李自成军纪严明是出了名的。那时候,但凡有士兵违反军纪,轻则杖刑,重则斩首示众。可如今,却鲜见有人因违纪受罚。
原来,不只是普通士兵,就连将领们也开始放纵。大顺军中有位参将叫马永福,进京后在崇文门附近占据了一座大宅院。这座宅子原本是明朝一位尚书的府邸,里面的家具摆设、字画古董都还在。马永福不但霸占了宅子,还将府中的古玩字画私自占为己有。
更令人意外的是,李自成对这些行为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叫王德化的明朝降官曾经上书,说军中将士行为不检,恐怕会失去民心。李自成看完奏折只说了一句:"将士们辛苦多年,得些赏赐也是应该。"
事实上,李自成的态度转变并非偶然。早在进军北京之前,他就常常用"进了北京,人人封侯"来鼓舞士气。如今既然进了京城,这些许诺自然要兑现。可问题是,国库空虚,拿什么来封赏将士?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问题。三月底的一天,刘宗敏向李自成汇报军需时说,仅城中驻军一个月的粮饷就需白银二十万两。李自成闻言默然,随后说了句:"将士们若有什么要求,暂且由着他们些。"
这句话一出,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各级将领纷纷效仿,对手下士兵的行为不再过问。有的将领甚至带头抢掠,美其名曰"搜刮贪官财物"。
一位叫郑元驹的商人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兵卒日益无忌,初犹托词借用,继则明抢,再则入室搜括。有敢言不可者,即加以乱棍。"短短数日之间,京城内外已是一片混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纪律的松弛还在持续蔓延。到了三月底,一些将领甚至开始私自分派地盘,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为所欲为。原本统一的指挥系统开始松散,军令难以贯彻。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使者已经到了通州,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就在百姓们还在欢呼"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时候,大顺军中的一些明白人已经看出了端倪。
大顺军中有位叫贺锦的参将,曾在军议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让李自成暂时不要住进皇宫。这个建议立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住进皇宫容易让将士们产生"功成名就"的念头,反对者则说这是对闯王的大不敬。
最终,这个建议被否决了。但贺锦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一位叫王希夷的明朝降官在日记中记载,自己亲眼看到一队大顺军将领在皇城内举办酒宴,宴席上用的都是宫中珍藏的玉器和金杯,酒过三巡后,竟然将这些价值连城的器皿当场摔碎取乐。
在宫城外,情况更是触目惊心。一位叫李若琏的太监躲过大屠杀后留下记载:大顺军的一些将领占据了王府和勋贵府邸,每日笙歌不断。这些人不但享用府中的美酒佳肴,还将府中收藏的字画古玩私相转赠,甚至用来换取酒水。
更令人吃惊的是皇宫中发生的事。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不少将领也想跟着沾沾"龙气"。据《甲申杂记》记载,有位叫马永盛的将军,硬是在太和殿旁边搭起了帐篷,美其名曰"护卫",实则是想借机分享皇宫的奢华。
这还不是最荒唐的。一位叫张龙的小旗官因为在街上调戏民女被抓,本该按军法处置。但他的上司竟然说:"如今是我们当家做主的时候,还讲什么军法?"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就在京城内外一片混乱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向李自成提出了整顿军纪的建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金星的"三策":一是严惩扰民的士兵,二是约束将领不得擅占民宅,三是设立巡查队专门监督军纪。
但这些建议却遭到了将领们的强烈反对。一位叫刘芳亮的将军直接在军议上说:"我等跟随闯王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如今连这点自由都要被剥夺,还不如回老家种地!"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将领开始在暗地里结党营私。他们将北京城划分为几个"势力范围",各自占山为王。比如,西城一带归刘宗敏管辖,东城则是李过的地盘。这些将领们在各自的地盘上横行霸道,甚至连李自成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
就在此时,一个叫魏永年的商人冒死向李自成上书,揭露了一件惊人的事:有将领在城中私设"税关",对来往商人恣意勒索。这封奏章递上去后,魏永年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三天后,那个私设"税关"的将领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升了官。
随着时间推移,京城中的秩序愈发混乱。但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当刘宗敏开始了他的"追赃助饷"行动时,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世人都说刘宗敏是个"杀才",可谁又知道,这位大顺朝的二号人物还是个"理财高手"。他在京城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追赃助饷"制度,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骇人听闻的往事。
四月初的一天,京城里突然传出一个消息:大顺朝要清查前朝官员的贪腐情况。这本是件好事,可很快,百姓们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据一位亲历者回忆,那天早上,刘宗敏派人在崇文门外张贴了一份告示。告示上列明了一个详细的"价目表":内阁大学士要缴纳白银十万两,六部尚书七万两,科道官员三到五万不等。最离奇的是,这份告示的末尾还特别注明:以上数额仅供参考,具体数额由刘将军定夺。
第二天一早,刘宗敏就在田府(崇祯皇帝岳父的府邸)设立了临时公堂。几百名明朝官员被五个一串捆绑着押解到此。一位叫苏茂的太常寺卿后来在家书中描述道:"那日晨光熹微,便见府门外跪满了人。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勋贵宗室,甚至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前朝大员。"
刘宗敏的审讯手段十分独特。他在公堂上摆了一排刑具:夹棍、铁索、辣椒水,还有一种特制的铁笼,据说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嘴硬"的官员。
一位叫张秉衡的给事中被带上堂时,刘宗敏开口就说:"听说你家藏有万贯家财?"张秉衡连忙否认。刘宗敏二话不说,让人把张秉衡按在老虎凳上。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张秉衡就承认家中有白银三万两。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叫王鼎臣的翰林院修撰。他上堂时满口官话,说自己一生清廉,家无余财。刘宗敏听后笑着说:"本将军最喜欢和读书人打交道。"说完便让人给王鼎臣戴上了特制的铁箍。这种铁箍两端各有一个螺丝,稍一转动就能让人痛不欲生。
不出半个时辰,王鼎臣就把家中藏银的地方和数目一五一十地招了出来。据说光他家的地窖里就搜出白银八万两,黄金千两,更不用说那些珍贵的字画古玩。
刘宗敏的"追赃助饷"还有一个特点: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一位姓沈的学官确实家境清贫,但刘宗敏依然要他缴纳五百两白银。这位学官跪地恳求,说就是卖了全家也凑不齐这笔钱。刘宗敏却说:"读书人最会藏私房,今日就让我好好搜一搜。"
最令人震惊的是对明朝宗室和勋贵的处置。他们不但要上缴巨额财物,还要忍受非人的折磨。一位锦衣卫千户在日记中记载:有个朱姓宗室被吊在房梁上整整三天三夜,直到家人凑齐了五万两白银才被放下来。
这场"追赃助饷"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天。期间,不知有多少人在刑讯中丧命。直到宋献策以"天象不利"为由进谏,李自成才下令叫停。但为时已晚,这些残暴行径早已在京城百姓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四月十三日,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已经投靠清军,两军联合向京城进发。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京城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世人都说吴三桂是因为父亲吴襄和未婚妻陈圆圆的事才投靠满清,可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吴三桂曾三次派人向李自成示好。
据一位叫张勤的使者回忆,他曾奉吴三桂之命来京城递交投诚书。当时吴三桂只提了两个条件:一是保全父亲吴襄的性命,二是让他继续镇守山海关。这两个要求对李自成来说并不过分,可惜的是,刘宗敏的"追赃助饷"彻底断送了这次和解的机会。
四月初,吴襄被刘宗敏抓获,在大堂上受尽折磨。一位当时在场的书吏记载,刘宗敏不但用夹棍拷打吴襄,还让人往他嘴里灌辣椒水。这个消息传到山海关后,吴三桂立即与清军议和。
大顺军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不仅得罪了吴三桂,更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一位叫王履祥的商人在日记中写道:"闯军入城之初,百姓尚抱希望。岂料短短数日,竟成人间地狱。"
就在吴三桂率军南下的同时,京城内部也开始出现混乱。一些将领带着部下私自出逃,有的甚至带走了抢掠来的财物。李自成派人追捕,却又引发了军中哗变。
四月十二日的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当天下午,李自成在太和殿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如何应对清军南下。可是二十多位大将中,竟有一半以上没有出席,他们或称病,或说部队需要整顿,种种托词推脱不前。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将领开始私下联络,商量"后路"。有个叫马永盛的将军甚至派人去联系前明的官员,想为自己谋求一条退路。这些消息被李自成知道后,他不但没有追究,反而默许了这种行为。
四月十三日清晨,李自成下令撤离京城。临行前,他站在承天门下,望着自己当初射箭的地方,久久不语。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李自成离开时,身边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部队,其他将士不是已经逃走,就是借故留在京城。
大顺军的败亡,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一场人心的溃散。一位明朝降官在回忆录中写道:"闯贼之败,实亡于军纪。"从进京时的"秋毫无犯"到离京时的"纷纷叛逃",短短四十二天里,这支农民军完成了一场惨痛的自我毁灭。
四月十六日,在北京城的废墟上,一面清军的旗帜冉冉升起。至此,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剧落下帷幕。大顺军虽然离开了,但他们在这座古城留下的伤痕,却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