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把日本军人赶出中国。而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关键就是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扣下蒋介石,强迫他签下了停止内战的协议,最终成功达成抗战协议。
虽然杨虎城和张学良使用逼宫的方式让蒋介石妥协,但是蒋介石毕竟是以军之长,受到了这样的对待,自然怀恨在心。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将杨虎城关了十二年,这三年中杨虎城的军队还一直在打仗,主要就是靠这三个人的领导。
一、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开始占领我国东阿比,露出他们的狼子野心。而这个时候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战火纷飞之中,不仅备受日本人侵略的战火,还受到了国内战争的影响。国民党和共产党始终水火不容,给了日本人很大的侵略机会。
情况如此危机,蒋介石依旧按兵不动,仔细观察形势,他希望能找到一种对自己最有力的形势。如果共产党能和日本人两败俱伤,而蒋介石刚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蒋介石一直能够沉稳地按兵不动。但是如果一旦日本人撕破防线,国民党的军队未必能抵抗的了。
所以共产国际提出了要求共产党和国民党形成抗日同一直战线,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最高目标。1935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蒋介石一直未签订协议,导致抗日战争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有很多国民党士官都是忠君爱国之人,在国将不国的情况下自然有所作为。
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是这样爱国之人,虽然张学良是一个军阀,曾经在东北有很大的势力,并且还是一个公子哥,但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面前,张学良还是极具家国情怀。在张学良力荐之下,蒋介石并没有松口。后来张学良和杨虎城被蒋介石邀请参加晚宴。
本以为在晚宴上蒋介石会下达抗日统一战线的命令,但是蒋介石依然把剿共放在首位,所以引来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不满,两人齐力将蒋介石软禁起来,要求他签署协议。两人并未对蒋介石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并且双方消耗了十三日的时间才最终达成签约。
二、杨虎城被软禁十二年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成功让蒋介石签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形成。张学良和杨虎城都认为这是一件正义的事情,在此之后就释放蒋介石,本以为蒋介石也不会对两人心有芥蒂。但是作为一军之长受到这样大的侮辱,自然不会就此结束。
张学良自西安事变之后一直被蒋介石软禁,但是好在张学良家世显赫,即使软禁张学良,也让他过着富少的生活。但是杨虎城就不同了,他是普通人出身,因为军事能力才成为了将军,只要把他的军队控制住,杨虎城就不会有太多的办法,所以这一软禁就是12年。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不敢直接动杨虎城,因为这样有兵权的将军都会有士兵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如果把杨虎城逼急了,带着军队反了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蒋介石就下令把杨虎城派到国外工作,一方面是把他的兵权卸了,另一方面把他软禁在国外。
杨虎城并没有多想,只是听命于蒋委员长的命令,他走后蒋介石就把他的军队接管了过来,并且任命新的领导人。杨虎城在国外呆了多年,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杨虎城没有电告蒋介石就自动回国,他想要带兵打仗报效国家。但是蒋介石却在他下飞机的时候直接把他抓住。
杨虎城下飞机后本来非常激动,希望能够快速回国参加战斗,但是没想到,这一下飞机等待着他的就是长达十二年的软禁生活。大敌当前,本来应该团结一起抗日,但是蒋介石却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把能征善战的两位将军软禁起来,如果两位将军战场杀敌又会立下汗马功劳。
三、军队为何不垮
杨虎城被蒋介石调往国外之时,蒋介石就把杨虎城手中的军权接了过来,重新任命了新的领导人。在杨虎城离开以后,整个军队能够不垮,全靠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三人。蒋介石知道这些人都是对杨虎城忠心耿耿之人,所以他并未告诉他们实情。
只是把孙蔚如升为司令,但实际上并未给他们什么权利,只是让他们暂为领导者带兵打仗,赵寿山和孔从洲也是接连升职,但是手中却并没未有何权利。而赵寿山原来的职位就被蒋介石派自己的人给顶替上了,进而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眼线。
蒋介石本想派一个将军去瓦解这支部队,但是他们凝聚力极强,杨虎城离开以后他们也只认孙蔚如,并不把蒋介石派来的兵放在眼里。孙蔚如和赵寿山带着这支部队接连打下胜仗,他们并不想参与到国民党争名夺利之中,只想在战场中保家卫国。
杨虎城虽然远在国外,但是他培养出来的兵正在带着他的精神在战场杀敌。后来他们发现了蒋介石的阴谋,还积极营救杨虎城将军,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杨虎城被关押的地点而错失了最佳救援机会。但是孙蔚如、孔从洲、赵寿山后来都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四、总结
杨虎城关押了蒋介石13天,换来了蒋介石软禁的12年。杨虎城在这12年间痛苦潦倒,但是他却从未后悔兵谏蒋介石,要问杨虎城最后悔的事是什么,那就是为自己不能上战场杀敌而后悔,用软禁的方式对待这样一个满腔爱国热情的将军太过残忍。
杨虎城虽然被软禁,但是他所带出来的军队却成为抗日战线中最重要的力量,他所带出来的兵也都是爱国的好将士。后来孔从洲、赵寿山等人也和国民党分手,投向了共产党的怀抱,孔从洲后来还成为了开国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