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网有人晒图,声称中国耗资12亿元,在深山老林修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贵州天眼,现已沦为烂尾工程,到处都是垃圾,无人问津。消息一经发布,立刻掀起轩然大波。看到自己交的税被这样糟蹋,网友们纷纷表示不能接受,并愤愤不平地骂了起来。况且,探索宇宙本源一直是中国科学家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对于中国天文事业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
所幸的是,官方及时出面澄清,经过深入调查取证,实锤这则消息纯属谣言。这时网友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自己这是被不怀好意的人给吓套了。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正在利用网民浮躁且易怒的情绪特点,恶意抹黑攻击中国的科研成果。但他们又黔驴技穷,实在拿不出什么干货,所以就只能捏造这种粗劣的谣言加以重伤。然而可悲的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信以为真。这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那么,天眼变垃圾场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贵州天眼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谣言止于智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天眼一直安好无恙,他就静静地躺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地上,观测着外太空的一举一动。在国家的精心维护下,天眼不仅一切如故,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至于那张形似天眼的照片,其实是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坍塌现场,和贵州那个八竿子打不着边。
不过,虽然是美国的科研设施,但阿雷西博的荒废也属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之所以觉得可惜,是因为作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在其短暂而又辉煌的科研生涯中,立下过不少传奇战功。例如,证实引力波存在、测量水星自转,甚至是人类最早尝试与地外生命的联络,都跟它有关。50年前的一天,阿雷西博天文台向遥远的M13星云发送过一串全是二进制的代码,简单解码之后就会得到一张图像,里面包含了太阳系的行星分布以及人类的DNA信息。这被认为是人类最早向地外文明发出的一则短信。
尽管它的前半生有过辉煌战绩,但依旧没有逃过被荒废以及被遗忘的悲惨结局。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疲于太空探索,逐渐失去对阿雷西伯的兴趣,拨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维护费用也是一年比一年少。最终在4年前,阿雷西博钢缆断裂,把底下的大锅砸出了一个大坑。又过了一个月,上面悬挂的接收设备平台也坚持不住了,从400英尺的高空掉下来,砸毁了大锅表面,彻底凉凉。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坍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坍塌照片错误地标注为中国天眼,从而制造了这起谣言。这些谣言的传播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对中国天眼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张冠李戴的行为,无疑是对天眼工程背后无数辛勤奉献的科研人员以及建设人员的一种恶意中伤。
事实上,贵州天眼的结构独特巧妙,从设计之初就尽可能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研究人员为天眼的侧向荷载荷平台支架系统设计了两个强风阻力系统和一圈固定防风隔墙,能够扛住13级以及16级台风。特别是它的平台支架系统,除了抗风能力强之外,还可以控制住超过4000吨的重量,只因上面配备了264个液压马达。当然,中国天眼地处亚热带季风控制下的云贵地区,其后期维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风太大,而是降水过于丰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眼的尺寸和重量等参数都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要求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其能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不必被大雨灌溉。天眼的排水系统也设计得相当高效巧妙,底部有一个用于自然收集雨水的碗形凹地,这个凹地深达30米,直径500米。为了迅速排除这些雨水,设计师们还为凹地创建了一个石墨烯材质的管道系统,能有效地将雨水和地下水引导到巨大的水储存池中,且注水池能容纳24000立方米的水,以确保雨水能够迅速被排出。
更为智能的是,天眼还配备了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它能根据降水量自动调整排水量,这样不仅能最小化溢出情况,还能节约水资源。这个系统还能监测环境中温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就是这样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设施,却遭到了网友的恶意中伤。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贵州天眼的声誉,也对我国的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事实,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天眼的真实面貌。
那么,中国天眼建的这么大到底有什么用呢?
中国天眼的作用在于为观测宇宙中的射电信号、寻找外星生命的踪迹、研究脉冲星、黑洞等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资料显示,中国天眼的视野比美国阿雷西博大3倍,观测能力相当于30个红外望远镜、120个光学望远镜以及300个射电望远镜的总和。必要时,他还能在观测方向上形成抛物面,无论目标天体在哪个方位,都能精确地捕捉到其发出的微弱射电波。
得益于强大的天文观测能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天眼就发现了数百颗全新的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停不下来,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本源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目前,中国天眼仍在稳定运行,继续为全球的科学家提供着宝贵的观测数据。从FAST官网发布的观测器公开征集通知来看,这进一步证明了天文台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