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训回响,映照出中华民族对创新的永恒渴望。
安徽以“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为共识,不断向创新发力发光。近年来,在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强基登峰”,产业能级“跃升攀高”,新质生产力“蓬勃起势”。
科技创新“强基登峰”
高能级平台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放眼全国,无数城市的成功案例告知了答案———高能级平台是国家级、全球性、标杆性的对外开放载体,是资源要素集聚高地,更是制度创新高地。
翻开安徽的“科创地图”,合肥“中国声谷”、蚌埠“中国传感谷”、芜湖“中国视谷”及数十家高能级平台星罗棋布于江淮大地之上。
以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引领作用也不断凸显,累计形成192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32项为全国首创。
毗邻芜湖政务中心核心区的“中国视谷”大楼将是数字经济“芜湖风暴”的风眼所在。
以“中国视谷”为引领工程,导入智能车联网、医学人工智能等板块,集聚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天马微电子等视觉人工智能企业150余家,年产值近400亿元。
“算力优势不在于算力体量,而是更高的计算效率、广泛的新兴技术应用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支撑……”近日,2024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在合肥举办,来自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院士专家、高校院所和企业代表踊跃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会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集中发布脑科学数据,共计7.67PB,数据内容包含小鼠3D质谱成像数据集等数十个数据集。此外,该研究院在活动上与10多家企业签约合作,致力于推进一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新能源、量子科技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母子基金投资项目超过27亿元,汇聚48位全国领军人才。
“安徽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令全国刮目相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5年间,基础性的研究和前沿性的探索,安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推进,很多高能级的实验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安徽正在形成自己的优势。
有形的改变在拔节生长,无形的浸润在扎根伸展。在安徽,“九章三号”实现255个光子操纵,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中国科大研究团队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均刷新世界纪录……创新已经成为安徽最靓名片。
产业能级“跃升攀高”
虽值寒冬,大众安徽MEB工厂周围仍在火热建设,40家配套企业已集聚成群,投资总额超70亿元。
大众汽车集团近年来在合肥持续加码布局,成立整车制造基地、设立独资研发公司、建设电池系统工厂,致力将合肥打造成除德国之外的新能源汽车先进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
外资选择在安徽开辟新赛道,折射出这里的产业磁吸效应。
翻开安徽的产业图谱,从早期打造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芯屏汽合”标志性产业,到后来发展城市应急安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急终生智”产业,几乎囊括重点新兴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正在向全产业能级提升进发。以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在铜陵,新中国首个铜工业基地建于此。面向资源型城市转型阵痛,铜陵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含绿量。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经过炉渣缓冷、破碎筛分等处理工序,实现废渣回收再利用。“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我们每年回收铜金属量达1.43万吨,资源量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规模。”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总经理文燕说。
争创绿色工厂,是安徽省引导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日,2024年安徽省绿色工厂名单出炉,蔚来榜上有名。在位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的蔚来第二工厂,动态可调的“潮汐式”车身生产模式,有效节省高能耗设备运营时间,降低生产能耗,这里还建设有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同时持续推进工艺循环水利用,重复用水率高达99.12%。
在安徽,像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与蔚来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产业新的生态圈,形成了绿色的“安徽制造”,推动安徽工业“晋等升位”。
近年来,安徽以集群建设为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攀高”的“强力引擎”,聚焦重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链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实现“量变”到“质变”。
截至2023年底,安徽高新技术企业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2.75万家、居全国第7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9家、居全国第8位。
本土科研产业正在高歌猛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百花齐放。从一派火热中可以窥见,我省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积极培育新动能,实现产业能级“跃升攀高”。
新质生产力“蓬勃起势”
前不久,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芜湖“低空经济”尤为亮眼。据悉,本届珠海航展上,共有38家芜湖企业参展。
近几年,“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正成为业界共识,芜湖低空经济发展被不少城市所艳羡。
在位于芜湖湾沚区的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一批飞机模具刚刚到货,这些模具将用于制造该无人机结构零部件。芜湖联合飞机特地为这款飞机建设了25米宽的机库大门。翼展17米,公务舱可载5-6人,经济舱可载12人。
芜湖联合飞机副总经理梁晓康表示,未来十年或将迎来航空级无人机应用的爆发期,预估在2025年能实现该机型的首飞。
目前,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涵盖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等全产业链,“不出园区便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说的是芜湖航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从单个项目点,到单条产业链,再到产业群集聚,芜湖花了十年时间。
前不久,华为数字中国行2024·安徽新质生产力创新峰会在合肥举行。
华为公司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提到,近年来,安徽省特别是合肥市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算力建设领域,华为助力安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并与科大讯飞合作在合肥市打造了全国首个万卡集群;在制造领域,华为服务百余家安徽企业,与江淮、奇瑞合作推出的尊界、智界市场反响良好。
在合肥高新区,云飞路被称为“量子大道”,一批量子领域尖端成果在这里问世。
在国盾量子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世彪展示了合肥量子城域网的运行情况,目前,这个城域网可为电子政务系统、金融、能源等领域提供更为牢靠的信息安全服务。
“在量子通信领域,我们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 用户最多,应用最广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在量子计算领域推出了国内首款可商业、可量产的,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稀释制冷机。”唐世彪介绍道。
放眼今天的江淮大地,平均每一分钟,就有3辆新能源汽车、5片12英寸晶圆、40台笔记本电脑、1430片液晶面板,在安徽生产下线。
经过七十五载的蓬勃发展,安徽制造业凭借独树一帜的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飞跃与深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