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张华读书会视频号直播
预约」按钮预约下场直播
今天的主题非常重要,其实可以分为两个话题,一是,文理科的阅读兴趣是否会影响未来孩子的职业?二是,在今天的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更容易成功?
今天的主题非常容易引起争议,再加上去年某一位网红老师说“文科都是服务业”,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个话题我本来不想去触碰,因为有一些东西是常识。但是做教育有的时候呢需要重申常识,有的时候也需要在大家陷入迷雾的时候去重构常识。
接下来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看完,因为一些观念上的误解,可能会引导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走一些弯路。
一句话描述,我的观点就是,在今天看起来专业化的时代,其实通才更容易成功。文科理科这种刻意的分科给我们造成的误区,或者说让我们走的弯路超乎我们想象。
我的观点你可能会觉得是一己之见,但是我的这个观点背后是有一些案例和学术上的论据作为支撑的,我想给大家娓娓道来。同时落到实处,将引导孩子们兴趣爱好发展、阅读兴趣,文理选科方法这方面的建议给到大家。
孩子从小的文理科阅读兴趣的选择会影响他未来的职业吗?华哥整理了关于今天专业化时代孩子学习上的六个谎言,或者说六个误区。然后再正向地告诉大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怎么样引导我们孩子成长。
第一个谎言:
早期专业化决定成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上周的澳网比赛,可能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女运动员这边,因为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杀进了决赛。而我今天想讲的是今年澳网男单冠军辛纳的故事。他的故事特别简单,他今年二十二岁。然后他夺冠之后呢,大家忽然发现他其实十岁之后才开始打网球的,而在十年前也就是十二岁的时候还获得了滑雪的冠军。
在体育界其实有很多例子,有的人从小就练习专业运动,比如Tiger Woods两岁就开始打高尔夫了,他爸一开始就准备把他培养成为世界冠军的;有的是“大器晚成”,但最终还是登顶世界冠军,比如说费德勒。所以到底像Tiger Woods这种两三岁开始打球,还是十岁出头打球,哪个更容易成功呢?这其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看了辛纳的采访,他说了一句话被我捕捉到了。他说,我特别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一直以来鼓励我去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没有限制我,总是在鼓励我,让我对所从事的运动充满兴趣,充满激情。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孩子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然后我就对这段话去倒推找一些论据。我发现关于专业化和早期专业化是否能决定孩子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文章,脑科学、运动科学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去探究。但是整体上来说,结论就是真的不应该早早地去决定孩子从事什么专业运动。三大原因:
首先,从身体的协调性来说,如果两三岁、三四岁开始过早开始单一的运动,对身体发展发育也不好;
第二就是,passion很重要。只有你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而且真正的你能看到孩子们心里面的火花,眼里面的光芒,他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得更远,才有可能在父母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探索,刻意练习。
第三,我给大家读一段话,来自非常权威的一个运动科学家伊恩,伊恩是英国的体育科学家和教练,他为许多运动项目培养了未来的职业运动员。他说,越来越多的家长找到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事奥运选手现在正在做的事,而不是奥运选手在十二三岁时所做的事情。而正是这些十二三岁时经历的各种运动,总体上开拓了他们的运动潜能,也允许他们在专注于某个特定运动技术之前,不断探寻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但是对于那些急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来说,这个过程他们恨不得赶紧跳过。
其实今天大家看到的很多运动员都是在单一运动,取得的成绩其实没有看到的是他在多项运动的偏好。就好比我们今天看到一个科学家,比如说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我的几何人生》,书里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他不断提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小时候对于文学的热爱,奠定了他成为一个数学家的基础。
所以就是无论是运动还是多才多艺,我们基本上都是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的成就,但是没有去研究他的成长路径到底在今天是从头到尾专业化更容易成功,还是别的其他不同。
但是你记住一句话就是,在今天看起来超专业化的时代,其实通才更容易成功。也就是说孩子从小多元的兴趣爱好,去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不要着急让孩子在三五岁的时候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选手,其实非常重要。你可能会提出来一个特例,说不是这样子的。但是我告诉你在各个领域,这个基本上是一个常识。
总而言之,就算你对“专业化时代通才更容易成功”这句话不认可,你至少第一个误区你要跳出来,“早期的专业化决定成功”这句话不要相信。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在3-10岁这个年龄段就一定要成为某个运动领域的专业运动员,放弃其他所有,把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放弃掉。然后你心里面就想着要么升学留学有帮助,要么就想着孩子也许是这一块料。其实就算是这一块料,你也不能一叶障目,你也应该让孩子多去接触一些别的运动项目,让他多去接触,多去尝试。
第二个谎言:
跨学科技能不重要
我相信大家对项目制学习或者跨学科都并不陌生。但是到底什么是跨学科?跨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好像也很难说出一二。
我个人在十七岁之前,就是一个绝对的专业化教育下成长的人。我在河南农村长大,村庄里面有小学,有初中,有高中。我父亲是在农村教高中物理化学的。那么在小的时候,我们对于未来的成长一无所知。我们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了之后就是天之骄子,一切呼之即来。
我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在河南省的重点高中读书,还是特优班的前三名。一路以来就是一定要上大学,但是周围没有其他更多的资源指导你。大家都说一句话,你哪个科目强就选哪个。我是理科的,我数学非常好,所以我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第一志愿是数学系。但是我高考考砸了,同意调剂院校,同意调剂专业,然后我被分到了一个文科的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后来因为家里穷,我从大一17岁开始去饭店端盘子、网吧当网管、广告公司发传单等等,做了很多很多兼职的工作。而且在十七岁的时候即1999年「杨澜访谈录」这个节目上线了。同时呢我还看了两本书,一本叫《李普曼传》,一本叫《默多克传》,都是传媒大亨。
当年我是想成为一个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后来因为高考考砸了,梦碎了。大学时我们周围都是国际贸易专业,大多数都要成为国际贸易专家,外贸公司的高手。而我一直觉得像杨澜访谈录这样的角色,财经记者,能够接触不同的人去采访调研,跟最强大脑对话,这多好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隔多年之后,我真的做了财经记者,而且在南方周末专门采访调研中国乃至全球的一些企业家。
我想说的是十七岁之前的一些专业化的选择,在我十七岁之后,回想一下,其实我小时候读的书很杂,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然后实习了之后呢,其实在大学里面我也对社会充满了兴趣,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充满了好奇。同时呢做了财经记者之后呢,更是因为要采访的人来自于各行各业,不同行业的人,他就本身就不是专业化的。我们在做记者的时候,有人是IT的记者,有人是地产,有人是能源,有人是消费品、快消品,而我是人物记者。每一个企业家他都是不同行业,你何德何能能够跟这些企业这样去对话,唯一的或者说必须做的功课是看大量的资料、杂书,还有就是看财务报表,才有可能跟别人去对话,做大量的调研。
所以我想说的是,后来我在做记者时代,我可以说是告别了十七岁之前的专业化的路径,然后走了一个更广义的通识教育路径。但是我觉得我在做记者那八年收获非常大。为什么?因为当你接触的人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时候,当你接触的人的思维方式非常不同的时候,当你多读了杂书,了解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非常辽阔,这个世界有无尽的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最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两样东西,而这两样东西在今天的教育当中都是千金不换的:第一是思考问题的新维度;第二是独立思考能力。
我在少年商学院成立五周年的时候,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幸运的是,我考砸了》。如果我没有考砸,我今天的人生不会那么辽阔。如果我没有考砸,我可能就是一个埋头苦读的,埋头苦干的一个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不是说这些人不好啊,或者说这些工作不值得尊敬,而是我的性格在现在这种通识教育的领域能够更加如鱼得水,能够更加激发我内在的潜能。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叫跨学科,比如说少年商学院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叫“一枚硬币的魔力”,这一枚硬币的魔力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拿一枚硬币,我们一开始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钱嘛,但是从这一枚硬币上你能看到什么学科?这枚硬币如果跟学科结合,你能想到什么?首先能够跟经济学结合,钱,会联系到通货膨胀,联系到汇率。
跨学科这一方面,我有三句话分享给大家。
首先,跨学科是为了让孩子看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有多维的角度。有很多人一听到钱、商业这些话题就说,我们家是女儿,对商业不感兴趣,女孩为什么那么早要去接触金钱呢?女儿要富养。其实我心里面憋了一句话就是,今天的女性越来越独立,未来结婚会越来越晚。越是女孩子从小越应该接受财商教育。
所以我想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今天通才更容易成功,让孩子先应该有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过去之所以我们看一个东西认为孩子不喜欢,是因为“看山就是山”,说这是科技的,这是商业的,这是历史的,这是文学的,这是商业的,这是钱,等等。所以让孩子去探究一个事物的时候,总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角度。
以《三体》为例,很多青少年非常喜欢读刘慈欣老师的《三体》。《三体》本质上是一本科幻小说,但你说这本书里面如果涉及到的科目,就好比这枚硬币一样,是不是也能列出来很多的科目,包括政治、历史、人文、社会、哲学等等。你可以先囫囵吞枣地翻一翻这本书,你可以先从这本书里面你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或者说你看了这本书后可以先谈谈你感兴趣的那个模块有什么启发。也许一本书里面的一个章节,就能够激发孩子对于原来他可能根本都不喜欢读科幻书的兴趣呢?
所以看山就是山嘛。然后现在我告诉你这看山不是山,孩子就有了去登山的可能性。
第二,跨学科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孩子的思维方式。跨学科不仅仅是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堆积和积累,跨学科能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说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经济学是干嘛的?经济学是让人学会做选择的。哲学是干嘛的?哲学是关于反思的哲学,哲学是关于人对内和对外的存在意义的探索。每一种学科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当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有不同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的人生会变得非常辽阔。
第三,跨学科思维能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想说,跨学科技能重不重要?真的很重要。上面这三句话哪一条不重要?
所以这三类啊其实都指向一个,就是不要让孩子过早变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如果你去看耶鲁大学的官网的话,在很长时间以来,它里面挂了一句话,是耶鲁的前校长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耶鲁大学的学生四年之后毕业的时候,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那就是我们耶鲁大学本科教育的失败。
看完这句话你会觉得特别特别的震惊,但是今天很多人会觉得司空见惯了,确实如此。所以大学生二十二岁毕业都不着急成为一个专业人才,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在十二岁之前,就有那么明确的爱好,就因为他对某一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好事情吗?是,但是你就屏蔽了探索别的领域兴趣爱好的可能性。无论是读书还是别的兴趣爱好,都应该广泛一些。
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在今天专业化时代通才更容易成功?孩子从小的文科理科的阅读兴趣也好,科目的偏好也罢,到底对未来的职业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上半部分先让大家知道,其实不要陷入文理科的争论,孩子小的时候多读杂书,广泛兴趣,多元思维方式,跨学科思考,人的这种习惯真的很重要。
第三个谎言:
兴趣广泛是浪费时间
前面我们讲了澳网男单冠军辛纳的故事,从小到大他父母都鼓励他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兴趣发展这方面,我知道很多家长朋友对于我说的“十二岁之前宽进宽出、广泛兴趣”这句话是听得进的,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因为你觉得没时间,作业都那么多,兴趣班又很花钱,孩子时间就那么少。没时间,缺乏太多的资金去支持孩子发展多元兴趣爱好,几乎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所以在这一方面呢,我也同样给大家三句建议,或者说三句忠告,希望对困顿当中的朋友,尤其是非一线城市的朋友有启发,能够从非黑即白的二元困境中跳出来。
第一句话,发展兴趣爱好未必报班。
最简单有效发展孩子多元性爱好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关注孩子特质;第二就是利用身边的一些免费资源。这两件事情如果你没有做,就开始说孩子没有时间,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我觉得是在找借口。
关注孩子特质这一点,我在直播间多次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个真实案例。就是不止一位家长跟我说,他们家孩子不善言辞,朋友很少,但是阅读广泛,思考问题比较深入,在学校的时候呢特别有正义感,比如说学校里面有时候大家有意无意地开个玩笑,但是言语上有点像嘲讽霸凌另外一个同学的意思,他会义愤填膺,特别的正直地站出来,说不可以这样取笑他。像这样的孩子,因为不善言谈,包括跟父母之间交流也比较少,再加上学业压力比较大,也没有去广泛参加一些兴趣班。
所以这样的孩子家长就会来问我说,华哥你看我家孩子十岁十一岁了,他也没什么兴趣爱好,你说从广泛阅读方面,他倒是读挺多书的。但是你问问他更喜欢哪种类型的书,历史、艺术、科学、还是科技,的,他都是说还行都行。
我说第一件事情是关注孩子特质,你看,阅读广泛、有正义感、很善良,这些都是孩子的特质,说明他不会做那种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这样的人。这样的孩子在职场中什么职业、什么专业是跟他匹配的呢?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面,记者、法官、律师,还有一些社会工作者,这四样工作都是这种正直、善良、勇敢的人的基本功。
从孩子的特质出发,引导找到他的兴趣爱好,甚至未来的职业。我们为什么要天天揪着兴趣班报班不放,用外部世界的资源来决定我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专业或者职业呢?这不是反了吗?
第二,就是你身边的免费资源。最简单的免费资源,就是多读杂书。其次就是人物传记,或者说人物传记的电影或者纪录片。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各类学科的纪录片。然后在阅读、观看过程中,去关注孩子的偏好喜爱。
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的,比如说我带孩子去看卡梅隆的电影,我会去看卡梅隆的传记、纪录片,让孩子看他是怎么做电影的,了解电影工业的历史,慢慢可能从科幻就到了机械制造,到了美国历史等等,它会延展得很广。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兴趣,另一方面你也能让孩子对于不同工作职业有深入的理解。
这是第一句话,发展兴趣爱好未必要报班,从孩子的特质和三类免费资源开始,这些免费资源又不花钱,又占用比较少的时间,但是都藏着孩子的兴趣密码,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句话,少年知识星球买买买,听听听少年知识星球。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跟我讲,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发源之地就是少年知识星球。
前两天还碰到一个山西运城的姑娘,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博士,她说当年在少年商学院的这个少年知识星球,多听这些通识课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听了也觉得特别开心。
所以我经常说少年知识星球就是发展孩子兴趣爱好的。多听少年知识星球,多和孩子交流少年知识星球里面他感兴趣的内容,这里面也藏着他的兴趣密码。
还有最后一句话就是,能否由点到线到面去让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更加的既厚重又简单。什么意思?这句话比较抽象,举两个例子吧。
我一开始讲的这个例子,一枚硬币的魔力,一枚硬币看起来是商业、经济学、金融,但是里面涉及到了艺术、历史、材料等等学科。所以孩子但凡未来去研究钱的时候,都可以从钱币的不同维度理解,这也是由点到线到面。一个事物、一个项目能串联横向的多元的兴趣爱好,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呢是直播间有个杭州的妈妈跟我连麦,她说我孩子现在十一岁,兴趣很广泛,我说特别好啊。但她现在的纠结是孩子各种兴趣很广泛,那么每一个都要花很多时间,时间不够啊。然后我说你给我稍微讲一下他的兴趣爱好都有哪些?
她说,第一,孩子喜欢动物,很喜欢看动物相关的科普,经常看《环球少年地理》杂志里面的动物专题。第二,喜欢画画、彩绘之类的,也是艺术方面的。第三,喜欢摄影。第四,喜欢乐高。第五,喜欢写作。第六,他还喜欢播音主持。
我中间问了她一个问题,她思考了十五秒钟,回答了之后立马恍然大悟。我说你看这么多的兴趣爱好里面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妈妈思考之后,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是我儿子特别善良有爱心,喜欢动物,自己也养宠物。他在生活当中也乐于助人,这跟他对小动物的爱好也有关。我说这特别好,基于人的特质。
第二就是他多元的兴趣爱好中间,好像动物确实成为了一个载体。比如说画画,他画的主要也是动物;比如说他在喜马拉雅上开了个电台,叫“我的怪兽学院”;他拼乐高也是找动物类型的先拼。
所以我说,也许你可以合并同类项,在兴趣爱好发展这一方面,你也可以项目制发展兴趣爱好。比如说一个半小时同时上三个“兴趣班”,因为你拼了个乐高,画了画又录了个音频节目,三种不同类型一个多小时都能完成,主题串起来都是动物,有趣又能够左右脑并用,花的时间花也变少了。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子。
这个案例大家听完有没有启发?重要的真的是观察孩子特质,观察孩子对于他看的杂书、多元兴趣爱好有没有什么特点,合并同类项,然后交叉,又有趣又省时间又省钱。
三句话再归纳一下:
第四个谎言:
专业化才能找到好工作
这句话听起来毫无毛病。一个人如果在二十二岁毕业之前,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或者说在某个领域非常精通,那么找一份好工作,当然是啦,但这还是谎言。
昨天晚上我又在温习一本书叫《成长的边界》。这是三年前比尔·盖茨疫情期间强烈推荐的一本书,英文名字叫Range,副标题是: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
作者是一位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大卫·爱泼斯坦,也是科学科普作家,他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今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四五十岁的人,你看到的是他在专业领域的建树,你没有看到的是他广泛的兴趣爱好。那些广泛的兴趣爱好,奠定了他在专业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能够出类拔萃,能够有更长久竞争力的基础。书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是重构常识的一本书,告诉大家在超专业化时代,其实通才更容易成功。
还有一本叫《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其实我们中国人不太会玩,大家承认吗?虽然我们造了很多词,寓教于乐、有张有弛,其实老外玩的时候更放松。而我们总觉得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总觉得玩儿应该有专门的仪式感。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放飞自我,哪怕只有五分钟。关于怎么玩这件事情,有科学家在研究,会玩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会玩游戏的孩子家庭更幸福,这都有科学原理的。
在《成长的边界》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论述和案例,里边有两个小案例,我快速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小案例,它的结论是专业化能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短期来说是对的,长期来说是不对的。他跟踪了很多过早开始专业化练习的人,跟踪观察了三十年后发现,当把时间拉长之后,那些没有过早专业化,没有过早让孩子成为某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家庭更幸福,孩子未来的成长更快速,短期可能一毕业别人都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你孩子高薪,这当然好了。但是每个人都不一定一辈子干一项工作,每个人都不一定干的工作正好是收入又高,自己又喜欢的。所以兜兜转转怎么样能够找到余生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在这过程当中有成就感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回报,恰恰是那些没有过早专业化的孩子和家庭。
第二个案例很有意思。作者做了一个社会实验,他邀请了10位在专业领域很有建树的音乐家,随机播放一首曲子,即使他们没有弹过,听完之后也能迅速模仿弹出来了。
然后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给这些音乐家们播放了一段完全没有章法的乐谱,听起来也没那么美妙的音乐,他们就很难模仿出来了,让他们听了三遍后,也很难去模仿。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其实这些所谓在专业领域有建树的人,成也专业,败也专业,就是说他们的思维说不好听的已经固化了。因为他们已经会把这个世界上美妙的的旋律变成不同的排列组合都记下来了。所以那些美妙的音乐,虽然他们没有弹过某首曲子,但是基本的旋律他都有章可循。但是一般你去弄一个乱序的,他就觉得打破了认知,他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你让他模仿其实很难的。
所以,有的时候创新就来自于颠覆,谁说一定要沿着古人的老路才能够或者说一定会成为大师?
所以这个故事呢也蛮有意思的,它其实想说,专业化当然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没有过早专业化,或者你专业化过程中依然保持了对广泛兴趣的爱好,对你未来的人生会有更大帮助。长远来说,你的职业、你的收入、你的成就会更高。
“通识教育不实用”和
“专业化更能培养专家”
第五和第六个谎言作为最后的结语,我一起讲。
专业化更能培养专家,通识教育不实用,这两个放到一起就是我不需要各种学科,各种思维方式都了解,专业化更能成为专家,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兴趣爱好就是浪费时间,这一环扣一环的,无论正的还是反着。
前面讲到的音乐家这个案例,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天才就像拼装积木的儿童。
这句话很有意思,不是我的原创,是前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写的那本书叫《学习力》里的一句话。书里面讲了哈佛这些高材生的学习方法,他们之所以称为天之骄子,其实都是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学习习惯而已。这本书最后讲创造力的时候,很多人一说创造力就觉得很抽象,很难去描述什么叫创造力,而作者就用这一句话给了创造力定义——天才就像拼装积木的儿童。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在南方周末最后一次采访,到丹麦采访乐高家族,我问了乐高CEO一个问题,我说,我来想了解一下,乐高作为全世界孩子都喜欢的玩具,一句话归纳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他说欢迎我,但是呢要更正一下:我们不生产玩具,我们只生产可能性。乐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孩子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从拼不同的东西出来,再到他觉得人生都是无限可能。我们是一家创意型的公司,是策划公司,我们不是玩具公司。
我想说,哈佛前文理学院院长说“天才就像拼装积木的儿童”,和乐高CEO所说的那段话,放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当我们谈到创造力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天才。你看,人家天生就是特别有创造力。但是无论是乐高CEO还是哈佛文理学院院长,他们指向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创造力其实有章可循。比如说乐高,当你拼的多了,你的可能性就多了。一开始可能你看的是说明书,慢慢你就可以不看说明书了,渐渐地你就可以从一大堆碎片积木里拼出来各种东西。
而哈佛文理学院长的话同理,所谓的创造力,来源是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先不要跟我谈你聪明,先掌握更多的多元知识,了解各种思维方式,这是创造力的根基。这是不是跟乐高CEO说的话是一样的?英雄所见略同。
而刚刚推荐的《成长的边界》的作者也说了同样的话:重新认识创造力。
这就是今天华哥讲到的专业化教育六大谎言的全部内容。
接下来的直播主题如下
预约」按钮
即可开启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