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1924年,我第一次看梅先生的戏,是在上海共舞台,他与王凤卿先生合演《宝莲灯》,第二年,梅、王又合作受聘于大新舞台(即后来的天蟾舞台),第一晚的打炮戏,又是《宝莲灯》。我很纳闷,这出以夫妻吵嘴为中心的戏,情节是够平淡的,为什么梅先生爱演,还拿它打炮呢?
1934年,我在南京《新民报》工作,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幸与梅先生同座,无意中谈起《宝莲灯》这出戏来。
梅先生说,他很喜欢这出戏。戏虽属于神话故事,但舞台上所表演的却是一件家庭纠纷,很有实际意义。
戏情最突出的是:一个后母如何对待前妻之子这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矛盾是在丈夫祖护前妻之子,妻子偏爱亲生之子,这又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梅兰芳、王凤卿之《二堂舍子》
一个前妻之子,一个后妻亲子,他们惹下了打死人要抵命的大祸,怎么办?俩口子产生了矛盾。剧情就这样展开了。
梅先生谈到这出戏的归结问题时说,戏是以妻子舍子(牺牲亲子)、放子(放逃前妻之子)而终结的。为什么那样痛爱亲子的母亲,会舍子、放子呢?这一点梅先生的理解是:那位痛爱亲子的王桂英夫人,在封建社会的夫权、加上神权(三圣母的“宝莲灯”)双重压力下,她能不忍痛牺牲亲生的儿子吗!如果把舍子、放子的情节,演成后母“大义灭亲”,那就失去现实意义了。
五十年代,欧阳予倩先生重编《人面桃花》,双组演员高玉倩、江世玉、江新蓉、梅葆玥在人民剧场彩排,我做为光明日报记者应邀参加,又遇梅先生,再谈起了《宝莲灯》。
梅兰芳、周信芳之《二堂舍子》
当时,吴素秋、姜铁麟改编的全部《宝莲灯》将要上演。梅先生说,他对改编的剧本把“舍子、放子”一场戏删节,提过参考意见。后来,吴、姜公演这出戏时,大概为了尊重梅先生的意见,把删节的那场戏给恢复了。但也只是由两名配角作为交代剧情敷衍一场而已,主角吴素秋则改演三圣母,后反串沉香,姜铁麟演二郎神。远非原来的表演方式。
不过,梅先生也演过全部《宝莲灯》,那是1928年在上海大舞台。
梅兰芳、周信芳之《二堂舍子》
参加全部《宝莲灯》演出的,除梅先生的老搭档王凤卿,还有李万春(演沉香)、蓝月春(演二郎神)、诸如香(演三圣母)、林树森(演霹雳大仙),最后一场“沉香救母”,大开打。戏名叫做《神仙世界》。
顺便提一下,当年荀慧生(当时艺名白牡丹)、马连良在上海也演过《神仙世界》。演沉香的是南方名武盖叫天,演二郎神的是张德俊,红生泰斗王洪寿(艺名三麻子)演霹雳大仙,上海四大名旦之一小杨月楼演三圣母。当时,在上海被誉为京、海两派著名演员的合作。
(《光明日报》1994年12月8日)
- 历史推荐 -
记日伪统治下的一次京剧票友大赛
俞振飞:我是怎样感动师父的
也说“出国戏”:不必总是《三岔口》
票友杂谈:“大爷高兴,喜欢玩玩”
梅兰芳:在东京初演《霸王别姬》
吴小如:朱家溍先生不喜欢"票友"的称谓
倪秋萍:“当票友就是花钱弄麻烦,无事找别扭”
姜妙香忆陈德霖:教我“体操”恢复嗓音
初聆言菊朋:“言腔之僵怪,远不如听其唱片有味”
傅斯年:“说旧戏是中国文学美术结晶,真正冤死了!”
孙毓敏:荀慧生大师的“三化三感”
“匠”与“家”,技与艺:目前问题是不少青年演员无技可言!
倪秋平谈学梅派:“切不可把胡琴点子唱进去”
闲话厉家三慧:捧童伶不应太过份
孟小冬晚年珍贵影像(1971年参加记者会的场景)
幕外梅葆玖:干艺术,爱技术,得存父亲珍贵实况录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