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直以来,中国的外交一直是以为和平为主的,我国在其他国家的面前也一直是亲切亲厚的形象。
然而在196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逝世的消息传遍全球,按理说中方也应该派出代表前去吊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驻越大使准备动身前去吊唁的时候,他却接收到了一通特别的电话:“不要立马去吊唁。”
电话的另一头,是周恩来周总理,在过去他与胡志明的关系一直很好,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让中方代表前去吊唁呢?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胡志明与中方的友好往来
1946年,以胡志明为临时政府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他也正式走马上任,成为越南的第一任主席。
越南初建,百废待兴,内有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外有侵略者对他们虎视眈眈。
在这样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身为主席的胡志明自然找上了中国这位老大哥寻求帮助,这一帮,就是中越友好关系的开幕。
1950年1月,胡志明前往中国寻求经济援助,面对邻邦伸出的求助之手,新中国自是不会坐视不理。
切实了解到越南的难处之后,中国不仅提供了许多经济上的援助,周总理还安排了一批专业顾问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解决迫在眉睫的战争。
1954年,在苏联老大哥的提议下,日内瓦会议成功召开,中美英法五大国参加会议,商讨解决朝鲜和越南和平问题。
在中方的极力周旋下,法国国终于同意从越南撤军并承认越南独立,经过百年抗争,越南人民摘下了被殖民的镣铐,拿回了国家主权。
日内瓦会议后,中越关系越拉越近,胡志明不仅多次访华交流,还极力邀请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去越南,想要表达自己和越南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之情。
然而,还没有等到胡志明拿出全部的诚意在自己的土地上招待中方代表团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先出了问题。
1969年,胡志明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不久就到了缠绵病榻的程度,消息传回国内,周总理顿时为老友捏了一把汗。
周总理和胡志明相识于青年时期,1920年,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两人因为同样崇尚共产主义,很快便成为了知心好友。
回国后的两人投身于共产主义,成为了各自国家的领导人,因为年少时的那些情谊,周总理十分关心胡志明的身体状况,并向他提供了很多医疗援助。
考虑到越南的医疗水平不如我国,而胡志明的身体也经不起再折腾,周总理当即从我国精心挑选组建了三支顶尖的医疗队,去往越南为其提供治疗。
在我国医疗队的悉心照料下,胡志明的身体情况逐渐转好,病情稳定后他对中国医疗队和中国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在了解到他们想家了之后,又专门给他们放了三周的假期,让他们能够回家探望家人。
医疗队临走前看到了胡志明羡慕不已的眼神,心思细腻的领队大概明白了他的想法,主动询问有没有希望他们带回来的东西。
病床上的胡志明思考了一会,然后说:“那就劳烦你们给我带一只北京烤鸭。”
领队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在回国向周总理汇报情况的时候,还专门把这句加了进去。
周总理为老友病情稳定感到开心,又说要亲自为他准备他喜欢的北京烤鸭。
然而当时正是夏天,在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让远在越南的胡志明吃上一口新鲜的烤鸭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为了实现他的愿望,周总理特地找来了食品保鲜方面的专家,不嫌麻烦地跟着他们研究,终于研究出了烤鸭保鲜的方法,可见周总理对胡志明的关怀。
三周的假期结束,医疗人员们重返越南,不过在一众行李之中,还有那份周总理为胡志明精心准备的两只烤鸭。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更何况是远赴重阳只为满足自己愿望的大礼。
病中的胡志明品尝着那两只烤鸭,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千里送烤鸭的行为,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美谈,不仅表明了中越两国之间的特殊情谊,也侧面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
然而,天不随人愿,1969年9月,胡志明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周总理连忙派遣更多的医疗支援,第二批,第三批医疗小队从中国不断起飞,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所有的医疗人员一齐上阵,终究没有救回生命垂危的胡志明,9月2日,时任驻越南大使的王幼平还是向一直关心着这件事的周总理传回了胡志明去世的消息。
然而周总理在听到老友去世的消息后,没有第一时间派他作为中方代表前去吊唁,而是让他不要和医疗组联系,也不要第一时间去吊唁。这么做的深意是什么?
好友去世,周总理为何阻止不要即刻吊唁?
接到命令的王幼平满心疑惑,但还是听总理的话没有第一时间去吊唁,而是在心中犯起了嘀咕。
我国与越南一向交好,主席去世了理应派人前去吊唁表示悲痛,那么为何在这个关键时刻,要下不要立即去吊唁的指示呢?
原来,胡志明去世的时间是9月2日,刚好是越南共和国成立的时间,这本应举国欢庆的日子碰上了重要领导人胡志明去世,纪念起来自然是十分麻烦。
因此,在9月2号当天,越南方面并未公布胡志明的具体逝世时间,这表明他们也很头痛这个事情,在此时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此时我国大使在第一时间贸然前往吊唁,无疑将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更有可能会授人以柄,惹出很多事端,十分不妥。
基于上面的两点原因,周总理让王幼平不要轻举妄动,虽然他也想马上前往吊唁老友,却因为这种种的现实原因只能作罢。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决策是正确的,9月2日当天,在胡志明去世之后,便有越南方面的人秘密找到王幼平与他进行交涉。
越方代表希望我国的医疗队先不要对外声张胡志明主席已经离世的消息,也先不要引人注目的前去吊唁,先让民众们个过完这个快乐的节日。
此时的王幼平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周总理让他不要先去吊唁的原因,也理解了周总理背后的深意。
果不其然,时任越南第一书记的黎笋在9约号,也就是国庆第二天才宣布了胡志明逝世的消息,自然地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亲自前往,周总理吊唁遇阻
在越方公布逝世消息之后,周总理特意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准备前往越南河内亲自吊唁胡志明,赶去见老友最后一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愿望,实行起来的过程却不尽如人意。
周总理刚向越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遭到了刻意的阻止,因为这时发生了一件小小的意外。
在当时,越南国内的政治党派分为两派,一方是以主席胡志明为主的亲中派,而另一派是以第一书记黎笋为主的亲苏派,亲苏派对中国有明显的敌意,对于中方前来吊唁的态度也是暗暗地抗拒。
在胡志明去世之后,大权全部落入了亲苏派的黎笋之中。
而他周总理的正常请求时,不仅百般以“灵堂还未布置好,暂时无法接待专机”推脱,还明确地表现出了不愿意接待的意愿。
面对他拙劣的借口,周总理又怎会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呢?
但是为了最后见好友一面,他又让王幼平代为转达,自己将于4日到达河内,而且不需要越方的接待,来见胡志明一面就行,见完就走,自己放低了姿态。
眼见中方给出了无法拒绝的请求,黎笋也只能咬牙接受了中方的请求,只是暗示他们看完了遗体赶紧走,摆明了不想和中方扯上更多的关系。
最后,在越方亲中派的努力之下,周总理终于在河内看到了老友的遗体。
看到病床上胡志明的遗体之时,周总理没有说话,只是站在病床前沉默不语。
心中有千般话想说,却在看到老友的面容时无语凝噎,在场的人被这种背上的气氛感染,无不潸然泪下。
从医院出来后,周总理没有作停留就上了机场的专机,然而飞行员却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原来今天的天气不好,如果按照常规的飞行路线走的话,在回国的时候一定会碰上雷雨,十分不安全。
飞行员为了保护总理的安危,提议现在越南停留一晚,等到明天再起飞,然而周总理却拒绝了他的提议,执意要现在起飞。
在来的时候,周总理就承诺过看完就走,为了不影响两国外交,必须现在起飞。
飞行员在心中捏了把汗,只能执行总理的命令,在经历了半小时的惊险飞行后,飞机终于安全通过了危险区,一行人成功回国。
周总理与胡志明的友情是中越交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朋友去世之时的理智表现和不顾安危吊唁朋友的行为时至今日依旧为后人所敬佩。
周总理一生为了人民鞠躬尽瘁,个人的品行和行为也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他的功绩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