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一些俗语,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就用形象化的手法来描述,喜欢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打比方。
比如,“明堂如播米,子孙穷到底”,“金钱吊葫芦,准主福禄寿”,“二水洗铧,家兴人发”,这些俗语中的“播米”、“金钱”、“葫芦”、“铧”,都是过去农村民众非常熟悉的劳作动作、用具和物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人对农村越来越陌生,对农村的一些老物件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对含有老物件的俗语,就无法理解。
本期给读者朋友介绍的一句农村俗语,也是这种类型,这句俗语就是:“宅院如锅脐,子孙穷到底”。
要准确地理解这句俗语,就必须弄清楚“锅脐”的含义。
这句俗语中的“锅脐”,对过去农村民众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因为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多口铁锅,有大的,有中等的,也有小的,小的用来炒菜,中等的用来煮饭、烧水,大的用来烧水,煮猪食,打豆腐,烧酒,遇到红白喜事时,客人多,就用来煮饭和炒菜,用处多多。
现在由于制锅的技术提高了,铁锅种类很丰富,有的虽然叫铁锅,但并不是真正的铁做的,因此,现在的锅没有“锅脐”比较普遍。
如今有一些人,很多人不下厨房,没有与锅打过交道,不知“锅脐”为何物。即便一直与锅打交道的人,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也未必知道。只有老一辈的人才清楚。
铁锅,通常分为生铁锅和熟铁锅。熟铁锅属于铸锅技术比较好的一种,用的是现代工艺,锅比较薄,一般不做“锅脐”;生铁锅采用传统工艺生产,锅比较厚,才做“锅脐”。过去普遍使用的是生铁锅。
买生铁锅的时候,看“锅脐”是选锅的重要技巧之一。那么,什么是“锅脐”,“锅脐”位于铁锅的哪此部位呢?
“锅脐”,在铁锅的底部,要把锅倒扣过来,就可以看到锅底正中间,也就是锅倒扣的顶部,有一个的疙瘩,这个疙瘩就叫做“锅脐”。
传统工艺做的铁锅,形状不是很规整,有的还凹凸不平,不同制造作坊铸出来的锅,以及不同型号的锅,“锅脐”的大小不一样,选生铁锅的时候,根据民间积累的经验,以“锅脐”平整为好。
不过,现在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即使用传统艺铸造铁锅,也引进了新工艺进行改进,因此,现在的铁锅“锅脐”都比较平整,而且而很规整,呈现出一个圆形的疙瘩。
讲清楚了“锅脐”这个词,“宅院如锅脐,子孙穷到底”这句俗语就好理解了。
宅院如锅脐,就是说,宅院像锅脐一样。这里的问题又来了,宅院像锅脐,到底是指宅院的形状,还是指宅院建造的地形呢?民间认为,这两种情况都存在。
一是宅院的形状如锅脐
上文讲到过,过去的锅脐,虽然要求以平整为佳,但是,并没有要求其形状的规整,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而是杂乱的多种形状。
我国传统民居,讲究天圆地方,不管是建筑物地基的形状,还是宅院的形状,要求是方形,即正方形或长方形,出现其他形状就不符合建筑的要求,古人认为不吉利。
即使你所拥有的一块地是不规则的形状,但在修建宅院的时候,也要从中划出一块方形的地来,那么所建的院墙就是四面围成的就是方形。
另一种说法是,传统民居在讲究天圆地方的同时,也讲究对称,一般为中轴线对称。宅院中的主屋中轴线,也是整个宅院的中轴线。宅院的布局就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
比如,四合院中,主屋两边有左右厢房,前面有倒座房,都是围绕中轴线布局。三合院也同样如此,只是前面没有倒座房。
如果宅院中的房屋按照这种布局建房,整个宅院的房屋布局就显得很杂乱,就像锅脐上面的小疙瘩一样,凹凸无序。这种建筑布局不聚财,也不进财。
二是宅院所处的地形像锅脐
这种地势通常是宅院的地基高出周围,就像把铁锅倒扣过来,宅院就是锅底顶那块凸起的锅脐疙瘩,四周的地势就像整个锅底一样,要比锅脐。
实际上,就是把宅院建在山包或土包上。民间习俗认为,把宅院或房屋建在这种地方,是不合适的。这种说法,来源于民间很多风水方面古籍中的记载:
“基址太高,房前深陷,四水不聚,荡无收拾,贫穷之宅也。”
这句话中的“房前”只是指一个方面,从整句话的意思来看,应该是房屋的四周都深陷,致使宅院的水,包括檐水,无法往一处聚集,也无法收集,往四方流散而去。
我国古人的说法,山管人丁水管财,民间习俗认为,宅院之水,最好由大门傍边流出,然后绕过门前,相聚于房前,人们认为这样的住宅聚财。
从这句俗语以上两种说法来看,第一种说法中和宅院修建,不符合我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以及传统社会观念。第二种说法,在这种地方建房,不符合藏风聚气的观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主要隐串是,山包和土包如果发生崩塌,就会危及房屋的安全,从而危及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至于“子孙穷到底”这一句,通常被视为是传统俗语中的一句警告式的语言,在很多传统俗语中都出现过,与房屋怎么修建没有关系。再说,如果子孙后代人较多的话,分家后就到其他地方建房去了,这样的宅院与他们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句话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遵守一些传统建房规矩,要用一些结果很坏的话,来吓唬人,从而达到让人们树立规矩意识。
总而言之,我们对农村传统俗语的理解,要充分结合俗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同时,不能被俗语的表面意思所迷惑,更不能被迷信说法所迷惑,这样才能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