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蒙恬率大军突破齐都,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然而正当咸阳城一片欢庆的景象之时,北部边境就传来了匈奴频繁骚扰南侵的消息。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依旧选择了让蒙恬带兵出战,而蒙恬也没有辜负众望,公元前214年,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
但胜利的秦军却没有乘胜追击占领漠北,而是转攻为守,命令全军以赵、燕、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加盖长城,从西北至辽东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放弃继续追击、北伐,转而修建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长城呢?
从军事和经济角度来看暂停北伐是正确的决定
1.秦朝的建立以及其北伐的原因
从公元前221年至207年,秦国从建立到辉煌再到被灭亡仅仅经历的15年的时间,然而在属于秦朝的短短15年间里,可发生了不少“大事”,或令后人折服,或被后人辱骂,修建长城便是其中一件事。
秦朝为何大动干戈修建长城,这就要从秦朝的建立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个民族:匈奴说起了。
战国时期的秦国本是周朝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七个诸侯国中的一个,而秦人也是汉族西迁中的一支。
经过初期的称霸以及中期的衰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为挽救秦国的衰落情景,于是下达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听闻求贤令的卫人商鞅从魏国跑过来,向秦孝公提出了一系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制度,秦孝公听后大喜,于是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依照商鞅实施变法。
变法年间,秦国军队逐渐精良,兵种已有步兵、车兵、骑兵之分,数量庞大,也包括后来出征六国的将领尉缭子、白起、王翦、蒙恬等,同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重视农业。
这些符合时宜的变法措施使秦朝迅速崛起,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最为富强的国家。《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可见秦国当时的霸主地位。强大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年满21即将亲政,他先后平息了嫪毐之乱以及奸臣吕不韦掀起的政治斗争,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并与公元前230年起,耗费10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建立起汉族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而此时的匈奴,正居住在中国的北部内蒙古、宁夏等广阔的草原地带,在战国时期,匈奴才进入奴隶制社会。
但到了战国末期,匈奴就已经开始频繁骚扰与其接壤的秦、赵、燕等南方地区了,但当时中原各国都忙于相互征战,忽略了来自北方的侵略。
匈奴利用其游牧民族先天的骑兵优势,乘机南下,占领了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并将河南地作为据点,这一举动直接威胁到了当时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
秦朝建立之后,为摆脱匈奴的不断挑衅和威胁,于是决定向北出兵,北伐匈奴。
据《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因燕地方士卢生进献的图书上写有“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大怒,于是便派蒙恬率30万大军向匈奴进攻。
2.攻打匈奴与建造长城
公元前214年,蒙恬率主力军从陕西榆林市长城北出攻打匈奴军队东侧,杨翁子率另一只队伍从宁夏固原东南侧长城出夹击匈奴军队西侧,两军配合首次打退匈奴。
败退后的匈奴没有就此放弃还是不断挑衅中原地区,于是秦始皇又命蒙恬再次出兵,北渡黄河,此战蒙恬一举拿下高阙、阳山、北假,至此秦朝成功收回了河南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于此战的描写:“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受到重创的匈奴军队只能向北迁徙,然而在如此打败匈奴的良好时机下,秦始皇并没有继续追击将匈奴及将其领地收入大秦囊中,而是放弃进攻改变策略,转向防守,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说起长城其实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秦始皇晚年暴政,修建长城就是其中之一,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更有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印证。
但查阅史料,我们就能知道,长城并不是由秦始皇开创修建的,而是在战国时期就由各国建造,秦朝只是将原先的长城连起来加固防御了,至于秦始皇是否动用了百万民力,更是无从考察。
《史记》中记载:“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可见秦始皇修建长城所动用的所谓民力,其实大多都是来自执法不正的官吏或者违反法律的罪人。
另外,秦始皇修建长城并不是临时兴起,而是在攻打匈奴之前就做好的万全之策。
秦始皇了解到,他所要攻击的匈奴民族与以往作战的中原人不一样,他们游牧于草原戈壁之中,生活在马背上。“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
他们随草而居,不仅擅长骑射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作战方式,遇到敌人来袭后悔像受惊的鸟兽一般迅速消散,“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敌军如果轻装上阵,进入草原会有随时掉入陷阱或先入沼泽地势的危险之中,缺乏粮草,可若是带着繁重的粮草却又很难追击到灵活的匈奴人。一旦敌军退去,匈奴军队便会再次迅速聚集,因此匈奴是一股很难完全消灭的力量。
通过分析匈奴的作战方式,秦始皇发现,其军队在中原作战有个十分显著的弱势:他们从不固守征地。因此,秦始皇便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了逐步驱逐、攻防兼备的作战方式。
秦朝希望通过渐进斥逐驱赶的方式,一步步夺取匈奴的土地。然后在其地建立秦的统治,并营建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派遣秦民驻守这些新地,使这些地区变为秦攻防一体的军事堡垒,不再为匈奴所用,并成为秦军再次出击匈奴人的有效依托。
所以从军事角度,在夺取匈奴部分领地之后,先放弃追击转而修建长城防止匈奴再次来犯是最好的选择。
3.经济角度的选择
从军事角度,修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再次来犯的防御举措,而从经济角度来看,相比攻打匈奴转而防御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上文提到,对于匈奴人来说,草原作战可以将自己优势最大化,而对于敌军来说就陷入到是否要带足够多的粮草上阵的两难境地。
秦朝军队多是以步、车、骑兵混合编制的大型军队,想要培养足够与匈奴抗衡的骑兵军队,则要将平时不骑马的军队及农民训练成骑兵。
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将农民们抽离农田充军,会使秦朝面临大范围的劳动力损失。中原王朝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农民的税金,缺少劳动力意味着朝廷也就缺少了经济来源。
并且使军队前往北方草原作战,军队即不能带太少粮食上阵,那么要保证其粮草的供应,就要从外部不断运送粮草进去。
当时粮食运输仅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起来不仅十分困难,同时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史记》中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然能达到192石。
也就是说仅仅是三十万大军一个月的食粮,就够当时的全国百姓吃两个月,这样的开销无论秦朝多么强大也吃不消。
反观匈奴民族,在他们熟悉的战场上作战,成本就小了很多。另外,他们能通过战术轻易的掠夺到敌人积累的粮草与财富,而他们本身付出的代价却极小。
历史上许多与匈奴作战的朝代也能证明这点: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可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却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多年苦战才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逃散,但最终明朝还是无法承受战争的代价。而修筑长城则能改变如此的收益反差,长城既能防止外部力量入侵,又能阻止内部敌人逃窜。
这样就将开放、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战场,匈奴人无法使用迅速抢夺以及逃跑的灵活策略,在抵御匈奴进攻的同时也削弱了匈奴人的实力。
防守的军队不仅不用训练大量的骑兵,同时也能从附近的农田获取补给,这样一来又减少了军队训练的成本并保障了中央的经济运输。
综上所述,秦始皇做出修建长城的决定,并不是放弃追击匈奴及攻占其领地。而是以退为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缓冲战略,并为之后汉朝攻打匈奴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结
蒙恬率领的30万大军最终成功夺下河套地区,然而面对溃败北迁的敌人,秦始皇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转换防守战略,修建长城。
这样做一方面建立战略防御有效的防止了匈奴再次进攻中原,另一方面节省了运输粮食以及训练军队的巨大成本。使原本擅长在草原作战的匈奴军队处于劣势,却又保证了中央朝廷的经济来源。
从军事和经济角度,秦始皇放弃北伐,转而修建长城,在当时都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秦始皇筑长城考》
2.《秦始皇修长城的经济账》
3.《秦始皇为何修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