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陈怡平
短短10年间,东莞人才总量从100余万增至328万,以人才为牵引,产业、城市、人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工厂实现从世界“制”造到世界“智”造的跃升。
今年6月,洛阳市赴先进发达地区跟班学习东莞产业发展组的党员干部,怀揣着“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建设洛阳”的热忱,潮立湾区、初心如磐。在东莞跟班学习期间,洛阳干部拥抱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文化,感受湾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这里,他们深入思考、奋起发力,淬炼“学习内功”,下足“实干真功”,锤炼“招商硬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东莞招才引智有何良计妙招,对洛阳有何启示?洛阳干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
2018年,东莞迎来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华为搬迁到东莞松山湖。但在同期的报道中,一些媒体也客观地指出:东莞人才结构短板暴露,掣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顶层设计上,东莞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过去,高端人才大多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而这正是东莞的“先天不足”。
怎么办?东莞想了很多变通的办法。
缺大学,就和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合作,在东莞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和名校共建了35所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优质项目。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东莞在全国科技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得到认可,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创新型大学落地东莞,种“大学”开出了并蒂莲。
缺高水平科研机构,东莞却咬牙争取到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最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获得批复……正是因为有这些世界级科研平台,东莞才能入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加入科创“国家队”。
东莞也有自己的突出优势:工厂多、工人多、年轻人多。基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东莞建设“技能人才之都”,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200万人次,让百万工人与产业、与城市共同成长。搭建多层次“双创”平台,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潮流东莞”,让年轻人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今年10月10日至11日,“就在东莞京彩绽放”2024“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暨北京引才专场活动,走进北大、清华、北科大等北京名校,受到广泛关注。2234份本硕博及博士后简历,1778人完成面试,641人达成初步意向。
洛阳干部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东莞人才最多的关键词,是“首个”——
在制度上,完成首次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创新开展人工智能职称评审,成为全省首个获得人工智能副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地市。
在金融上,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为立足点,先后发行全国首支人才主题和镇街特色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科创企业低成本融资3亿元。推出全省首个粤港澳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保险。
在引才上,健全“1+1+28”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引才力度,战略科学家团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引进实现“零”的突破。
在服务上,举办“乐购东莞”活动,发放全省首批地级市人才专项消费券500万元。发放超2万张优才卡。筹集保障性住房超13万套。
东莞以人才工作为突破口,催生出一批“中国之最”。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风向标。
东莞迈向“世界智造”的铿锵步伐,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