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象新闻报道,1月27日,一群00后大学生在洛阳高铁站扮锦衣卫迎接大家返乡,目的是“想让务工人员下车后感到温暖”。此举在舆论场引发不小争议,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缺乏文化底蕴,“大学生对锦衣卫有啥误解” “锦衣卫和衣锦还乡有什么关系”;但也有网友指出,锦衣卫服饰并非没有实物,穿着红色古装迎客图个喜气,不必如此上纲上线。
为何大学生扮“锦衣卫”迎客会惹来争议?到底是“缺乏文化”还是“上纲上线”,争论背后其实是对文化底蕴和活动合理性的讨论。这首先得从“锦衣卫”这一历史角色说起。在许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并称明朝三大特务机构之一,因拥有特权和擅用酷刑而令人闻风丧胆。从这一层面来讲,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网友觉得“锦衣卫”迎客并不合适。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今随着一些影视作品的出圈,大众对“锦衣卫”的认识也逐渐“多元”。比如,在电影《绣春刀》中,锦衣卫就是对付奸臣魏忠贤的“正面形象”,而在另一些热门影视作品中,锦衣卫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有网友就表示,“穿衣服图个喜庆,马面裙可以,为何飞鱼服不行”。话虽如此,但“锦衣卫”在车站迎客是一次公开活动,就不得不考虑到其公共性以及社会影响。
喜欢飞鱼服,个人穿着拍照打卡或是景区迎客热闹一下,都问题不大。但在车站迎客送温暖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开活动,面向的是社会大众,更要注意公共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即便是为了送温暖,有没有必要搞这一类的“噱头”,或许仍值得探讨。从目前来看,对“锦衣卫”的争议讨论已掩盖了人们对于送温暖活动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偏题。
如今,我们提倡尊重多元的审美与价值,也鼓励突破与创新,但一些公开活动如何做得更妥帖事前探讨仍不可少,在尊重公序良俗和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努力找到大众接受度的最大公约数,才能避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而一些创新之举用力也要用到点子上,否则,容易好心办坏事,甚至给一座城市带来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的兴起,许多城市都想在互联网上给公众留下印象深刻的一笔。吸引眼球当然可以,但也不可盲目剑走偏锋。要想真正出圈,修炼内功才是关键,光有“噱头”,难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