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7年,李燕娥投奔在上海的同乡谭妈,经过谭妈的介绍,李艳娥成为了宋庆龄的保姆。
宋庆龄听到李燕娥的悲苦身世,很是心疼。李艳娥看着平易近人的宋庆龄,真诚地说:
“夫人,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
果然,李燕娥说到做到,一生没有嫁人,成为宋庆龄身边不持枪的警卫,死后还与宋庆龄合葬,这是怎么一回事?
未曾嫁人,坚决守护
1931年,宋庆龄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蒋介石咬牙切齿地嘱咐戴笠,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宋庆龄。
戴笠思来想去,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得力干将
沈醉
完成。
沈醉先是派出一个女特务,接近宋庆龄身边的李燕娥,这样一来才能掌握宋庆龄的动向。
女特务装作不经意和李燕娥套近乎,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她经常送礼还请客。
李燕娥并没有觉得异常,只觉得是两人聊得来关系好,直到后来女特务时不时地打探宋庆龄的消息,她意识到不对劲。
李燕娥先稳住女特务,回去立马告诉了宋庆龄。宋庆龄没有责备李燕娥,而是说:
“你把礼物还回去,以后不要和她有来往了。”
沈醉一看这计划失败,打探到李燕娥之前有一段失败的婚姻,那么她一定渴望遇到温柔贴心的男人。
所以,男特务出马了,他伪装成汽车司机,经常去李燕娥采购的地方蹲守,一看人来了,立马走过去装作偶遇。
次数多了,李燕娥和男特务相识了,男特务吸取上次的教训并没有急着打探宋庆龄的消息,打算从恋爱入手慢慢来。
男特务故意讨好李燕娥,什么都顺着李燕娥的意思,经常说一些情话和制造小惊喜。
很快,李燕娥就坠入了爱河,她喜欢上了男特务,把想要结婚的事情告诉了宋庆龄。
宋庆龄先是祝福李燕娥找到了真爱,又本着一颗负责的心,了解一下这男人的底细,不要欺骗了李燕娥的感情。
不打探不知道,一打探吓一跳。宋庆龄知道那男人是特务,立即告诉了李燕娥。
李燕娥听后很是伤心,又很愧疚差点给宋夫人带来危险,她哭着说:
“我以后再也不谈恋爱,再也不结婚了,要一辈子照顾夫人。”
宋庆龄安慰她,说:“不要说傻话,要是遇到合适的人,还是要嫁。”
李燕娥经过这些事情,下了决心要一直陪伴在宋庆龄身边
,做一个不拿枪的警卫员。
1937年,李燕娥跟着宋庆龄离开上海,第一次坐着邮轮去了香港,在宋子文的寓所里居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飞机不断盘旋香港上空进行轰炸。那次,李燕娥顾不上自己的安危,扶着竹梯帮助宋庆龄翻到隔壁,她赶紧跟上拉着宋庆龄躲到了邻居家的防空洞,逃过一劫。
患难见真情,宋庆龄把李燕娥的举动看在眼里,备受感动。
她后来每次说起,都忍不住掉眼泪。
1941年,香港沦陷,李燕娥跟着宋庆龄被迫离开香港,来到重庆。在重庆,她们也是一边宣传中国抗战,一边和周围的特务斗志斗勇。
李燕娥陪着宋庆龄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两人之间有着过命的交情,相互扶持,一同战斗。
姐妹情深,双向奔赴
在宋庆龄的眼中,李燕娥从来都不是佣人,而是自己的姐妹,她们的友谊长达54年。
李燕娥和宋庆龄一起生活那么长时间,思想行为上受到了不小的熏陶。
宋庆龄经常鼓励李燕娥要读书识字,努力学习,还抽出时间指导一下李燕娥。
李燕娥练字时,宋庆龄在旁边说:
“字如其人,人要正,字要正,你先写正楷,练好基本功。”
宋庆龄阅读报纸资料,也会用笔圈画出重点,递给李燕娥,帮助她理解内容。
为了方便李燕娥了解国家大事,宋庆龄把自己心爱的熊猫牌收音机送给她,嘱咐她及时收听广播。
李燕娥的卧室就在宋庆龄隔壁,在各自床头安上了电铃,宋庆龄只要有事一按,李燕娥就会立即赶过来。
深夜,宋庆龄睡不着觉,有时候还会来到李燕娥那里,看看她有没有盖好被子,盖好后悄然离去。
李燕娥比较胖,之前那张床高,上下不方便。宋庆龄贴心地把她的床换成矮脚床。
宋庆龄从来没有忘记李燕娥的生日,
要是在上海,就会订鲜奶蛋糕,上面写着生日快乐,再送给李燕娥两大包广柑和苹果。
宋庆龄不在上海的话,也会寄去贺信,希望李燕娥生日快乐。
宋庆龄没有孩子,又十分喜爱孩子,经常邀请福利院和少年宫的孩子来自己的家中做客。
李燕娥看着宋庆龄脸上露出的笑容,也很是高兴。那些孩子会叫宋庆龄妈妈太太或者宋奶奶,会叫她阿婆。
宋庆龄即便是在外地,也时常挂念着李燕娥,托人给她带水果,就连国外亲人给的苏打饼干、巧克力糖等也要留一份给她。
在外地,宋庆龄会经常给李燕娥写信,每周一封是固定的。李燕娥收到宋庆龄的来信很是激动,她识字不多,拜托别人念信和代写回信,她会在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李燕娥要是一周没有收到宋庆龄的来信,她会十分担心,嘴里不停地念叨:
“夫人怎么还没有来信啊,不知道她最近身体怎么样了?”
宋庆龄也是如此,要是收不到李燕娥的回信,她会很焦急,甚至晚上会打长途电话询问李燕娥的情况。
目光尖锐,改口李姐
宋庆龄之前都是称呼李燕娥李妈,虽然她比自己还要小20岁,但是经过那件事后,她改口叫李姐,更加把李燕娥当做家人。
李燕娥在跟宋庆龄有关的事情上,绝对不含糊。有次,警卫秘书隋学芳把随身携带的小手枪装在塑料袋,挂在吃饭间的衣架,后面忘记拿走了。
不一会儿,李燕娥发现了,很是惊讶,责怪说:
“这人怎么这么随便,连手枪都到处乱放,太不像话了。”
李燕娥急匆匆地找到隋学芳,严肃地指责他:“你的革命警惕性去哪了,要是有人拿走手枪干坏事,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给宋庆龄管家,李燕娥还差点被人砍死。
何元光是家里面的厨子,以前还是孙中山家的,宋庆龄专门把他带过来。
有段时间,李燕娥明显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少,就去询问何元光。何元光做贼心虚,不耐烦地指责一定是采购的人干的。
李燕娥觉得何元光心里有鬼,经过一次试探,何元光无奈地说出真相,说:“我家里有五个孩子都在长身体,我养不起,只能偷点食物回家。”
李燕娥觉得再有困难,也不该把手伸向主人的餐桌,于是她一有空就监督何元光,不让他偷拿东西。
何元光不仅手脚不干净,还打起李燕娥的主意。有次,李燕娥正在煎鸡蛋,何元光走过来出言不逊,她直接一勺热油泼过去,吓得何元光扭头就跑。
从这之后,何元光更加记恨李燕娥,偷拿更多的东西。李燕娥作为管家自然要调查,一查查到何元光,他们的矛盾更加激化。
那天,何元光发现李燕娥一个人在厨房,他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
直接拿起铁棍打在李燕娥的后脑勺,还想要拿菜刀砍。
李燕娥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家里的警卫员和工作人员听见动静跑了过来,急忙制服住发疯的何元光。
大家把昏迷不醒的李燕娥赶紧送到医院抢救,幸好及时,李燕娥的命算是保住了。
宋庆龄那时候在北京开会,根本不知道李燕娥出了这样的意外,一周没有受到回信,她再三询问隋学芳情况。
隋学芳只好把事情的原委讲清楚,宋庆龄赶忙回到上海,看到李燕娥头上包着纱布,坐在床上看起来很没精神。
宋庆龄拉住李燕娥的手,哽咽地说:
“为了我,你真的受苦了。
”后面,她总是叫李燕娥跟她一起用餐。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宋庆龄说:“我不再叫她李妈,而是叫李姐,她的地位变化了。”
宋庆龄拉开一把椅子,招呼李燕娥坐下,李燕娥急忙摆摆手说:“夫人,我坐不下去,这是主座,是你的位置。”
宋庆龄笑了笑说:“没事的。李姐,我让你坐,你就不要拒绝了。咱俩早就跟亲姐妹一样,你坐我坐都一个样。”
从此以后,宋庆龄和李燕娥更是无话不谈了。可是,终究还是会有离别的一天到来。
初次相识,与其合葬
宋庆龄和李燕娥初次相识是在1927年。李燕娥是广东中山县人,家境贫寒,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只能跟着叔父生活。
1927年,叔父实在无力抚养李燕娥,就把16岁的李燕娥嫁到一户人家,本以为是个好去处,没想到成了李燕娥的噩梦。
男人不仅好吃懒做,还动辄打骂李燕娥。
李燕娥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但是平白无故挨打,她觉得十分委屈,自己一辈子总不能就这样过下去吧。
李燕娥思来想去,干脆去上海找自己的同乡谭妈,她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上海。
李燕娥见到谭妈后,将自己的遭遇告诉谭妈。谭妈曾经在宋庆龄家干过保姆,她走后,宋庆龄也拜托她再给自己找个得力的保姆。
那时候,孙中山先生也刚去世不久,宋庆龄心情不太好。她听到谭妈诉说李燕娥的悲惨遭遇,忍不住感慨:“你多么的不幸,这么地可怜。”
紧接着,李燕娥就被留下来,她望着平易近人的宋夫人说:“夫人,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
平日里,李燕娥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好宋庆龄,端茶送水、传递信函文件和传达指示等。
李燕娥事事都以宋庆龄安全为重,
她睡得很晚,要检查好家里所有的门窗、煤气等,防止意外发生,然后才可以安心地躺床上休息。
一大早,李燕娥又会起来,打开门窗通风,打扫房间。她虽然比较胖,但是干起活来,却是非常麻溜。
要是裁缝到家里给宋庆龄量尺寸,李燕娥就跟在她身旁,时不时提出意见,又是在保证宋庆龄的安全。
大伏天,李燕娥会把孙中山的珍贵文物和宋庆龄的裘衣等拿出来,吹一吹,整理好后放回原位,加上防潮的樟脑丸。
李燕娥通常要干上好几天才行,她大汗淋漓也不会抱怨一句,只会说:
“这是夫人交给我的任务,再苦再累,我都是心甘情愿。”
如今宋庆龄的故居能够完整地保护下来,还是多亏了李燕娥,她在家里的东西没有发生霉变损坏的现象。
李燕娥对于贵重的物品看得很仔细,
铁质褐色的箱子
她一直放在床头,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里面放的都是宋庆龄重要的文件。
自从李燕娥遭到何元光的报复伤了后脑勺后,她经常头晕目眩,后遗症明显,到了后面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宋庆龄十分心疼,找了个佣人专门照顾李燕娥。1980年,李燕娥到医院检查被查出癌症晚期,她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
到了1981年,李燕娥去世。宋庆龄十分难过,这是最为依靠和信赖的保姆,早就是她的亲人。
宋庆龄决定将李燕娥埋葬在自己父母的墓旁边,亲自为她立碑,她死后也要葬在那里。
宋庆龄说:“把李姐的骨灰葬在左边,平行的右边是我的,我们是小辈,要比父母的墓低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了,走完了她伟大的一生。在另一个世界,她们相伴相知,李燕娥永远都是一个不拿枪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