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5岁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当邀请孩子运动时,总是推三阻四说自己累,不想练习运动技能,导致幼儿的运动技能掌握较少,体能体力方面也较弱,请问对于这样缺乏运动习惯,同时不愿主动提升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究竟为什么孩子较难建立运动习惯呢?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教师耿馨萌:当幼儿不愿运动时,作为家长可进行正向的引导,及时关注与发现幼儿的变化,针对性地逐渐提升,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练习。
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孩子不愿运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是生理客观原因,由于小朋友年龄小,身体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身体的控制力较弱,手眼协调性还不够,一些运动对于幼儿来说并不能马上学会,需要长期地去坚持。所以在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建立运动习惯方面,家长在教过后,需要幼儿不断练习,付出持久的练习时间,从而提升身体机能。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方面带来的影响。每个幼儿的运动能力都是在练习中逐步提升的,有些家长没有运动习惯,从而影响到幼儿。表现在幼儿身上就是不爱动,习惯性地休息。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家长站在一旁不进行参与,同时不断用较为负面的语言提示或者在幼儿运动时不断被打扰,导致幼儿从心理上远离运动。
有的运动少的幼儿也可能因为场地有限,没有玩伴,家长缺少练习方式等有关。这些问题导致幼儿无法在运动中找到乐趣,不愿意进行运动。而大人经常会认为孩子是身体原因或者是在偷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运动兴趣正在逐渐消磨,对于运动的正向态度也在逐步下降,幼儿的身体机能更是因此不能得到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与习惯?家长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游戏是幼儿每日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在游戏下进行运动对于幼儿来说幸福且满足的,因此家长在设置游戏时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的现有水平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家长则应在情景下进行正向引导。例如:3-4岁幼儿大腿肌肉发展并不充足,利用游戏“小兔子”的方式进行双脚连续跳,帮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练习,不但提升了幼儿的运动兴趣,还锻炼了大腿的肌肉力量。
对于4-5岁的幼儿,可利用游戏“宝藏送回家”的情景游戏进行练习,家长与幼儿挑选一些障碍物放在中间排一列,幼儿与家长进行左右测跳,先将宝物送回家的则为胜利方,过程中如果幼儿出现搞不清方向规律,不愿意再进行练习,家长可适时的等一等幼儿,不要急于告知,而是陪伴孩子一起同行跳跃,让幼儿感受到胜利的喜悦。面对家长的正向支持,幼儿的兴趣则会大幅提升。对于5-6岁的幼儿,家长可以利用运动跳绳比赛进行提升。当幼儿遇到瓶颈或者失落时,家长可以拆解动作,逐步进行帮助,每每有将拆解动作完成要及时予以夸赞,给予幼儿心理上肯定,让幼儿认为自己是可以的,有“我能行”信心。在运动时间方面要适度,家长也应避免幼儿因过度运动,产生懈怠心理。
同时,家长是幼儿最好的朋友以及陪伴者,家长也可以利用晚间20分钟的时间,与幼儿一同进行简单的运动,例如:游戏“小马运粮”,就可利用家中枕头作为材料,幼儿扮演小马,爸爸在小马的背上放上“粮食”(枕头),让小马把“粮食”运到(手膝着地爬行)对面妈妈那里。如此一来,家长们不但可以放下手中的手机,家人也都参与其中,孩子也会很喜欢。
对于幼儿来说遇到能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更是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运动习惯的养成一定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完成的。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