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领域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正引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那么,生物医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应如何持续创新,迈向“新”的征程?又该如何打造和汇聚国际高水平人才,共同推动这一进程?
8月7日下午,由杭州市科协、杭州市卫健委联合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杭州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承办的杭州科学大讲堂第211讲走进杭州市民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西湖大学董事王小凡作“新质动力·生医奇境: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专题讲座,带领大家一起了解生物医学前沿研究的意义和该领域新质生产力核心动力的解决之道。
王小凡在简要阐述生物医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生物医学前沿研究不仅解决包括传染性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和人类面临的衰老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且还高度契合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要求,提倡应继续坚定支持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实现0到1的原始创新和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产业进步的新要求,生物医学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围绕国内的创新现状,王小凡从创新基础、创新关键点、创新机制体制、创新转化体系等四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提出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他指出,我们不仅需要适宜中国实际情况、发挥中国体制优势的战略设计,还需要更多了解国际前沿态势、熟悉中国发展情况的高水平人才参与主导。
在如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方面,王小凡结合国外研究机构的管理机制、人才评价体系,从建立和完善独立的科学教育体系、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流动机制、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出,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当前面临的生物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对于“成为研究型医生好还是临床型医生好”的问题,王小凡强调了在卓越医师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双重重要性,以及医疗系统人事评价体系改革对于解放医生、促进医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王小凡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爱心,还要保持好奇心,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积极探索未知、努力创造奇迹,共同书写人类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通讯员 徐锡莲 记者 蔡家豪)
编辑 | 陈路漫 校读 | 赵琦
责编 | 江英华 监制 |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