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48人,23个考入清北,16人考入复交,剩下的进了人大、港大、浙大、国科大……这样的“神仙打架”班,到底是怎么学出来的?
今天登场的希望学2024年清北新秀,就出自这个班级,他叫刘耀,今年高考通过强基计划考入北京大学力学专业。
刘耀来自宁波市镇海中学,在民间流传的“全国百强中学榜”中,镇海中学位居全国第9、浙江第1,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十强高中”之一。
有人说,全国十强高中,聚集了中国最会学习的前1%同龄人。这些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哪里?他们又从重点高中里获得了什么可以让我们参考的感悟?
从刘耀的经历中,可以窥见一斑。
换句话说,能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素质?
刘耀同学的成长案例虽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以“过来人视角”看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与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一样,刘耀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浸泡在海量的非功利性阅读中。
2-4岁,父母每天给他念绘本,有时一字一句地指着读。幼儿园大班时,刘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认识很多字了。
他开始尝试自主阅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等到小学三四年级,他已读完《细说大唐》、《细说大清》、《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哈利·波特》、《三体》、《王阳明传》以及史蒂芬·金的大部分悬疑小说……
从此,课外阅读已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习惯,而与之类似的另一个习惯,则是运动。
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游泳……但凡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父母都由着儿子的意愿,给报班学了。
小小年纪的刘耀每项运动都玩得像模像样,还常常拉着爸爸一起打球,给身体素质打下了好底子,吃嘛嘛香,躺下就着,连带着让爸爸的体检报告都好看了许多。
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打开了刘耀“接触新鲜事物”的大门,他开启了看见啥都想学的“认知触角爆发期”,一口气学了钢琴、画画、声乐……兴趣爱好一大把。
被阅读、运动和兴趣填满之后,刘耀的课余生活,自然也就没有了电子产品的空间。
刘耀的父母分别是公务员和教师,日常生活中本就没有看电视的习惯,电视在他家属于一个摆设,只在每年看春晚的时候开一下。
至于手机,刘耀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接触过,本着以身作则的惯性,父母也很少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电脑家里早就有,但它的角色是单纯的办公工具,并不承担任何娱乐作用。小小的刘耀不需要办公,也自然接触不到它。
一家人的休闲生活主要是一起看书,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遛娃,以及出门逛逛公园、爬爬山。
但出门路上有个习惯动作——打开收音机听书或播客,刘耀之所以会早早入坑历史,就是因为举家出门踏青路上,从车载收音机里听了个节目,叫做“卑鄙的圣人曹操”。
与刘耀的交谈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孩子,没在学习上动过特别大的脑筋,无非就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而已。
但你如果知道他童年做数学题的状态,就会意识到这个孩子不一般——
他小学三年级时,常常为了一道难题原地死磕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这是很多高中生都望尘莫及的专注力。
这也让他得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即便在高中最忙的阶段,也是每天22:00-22:30之间就睡觉,从没熬过夜。
已经长大的刘耀很难回溯专注力养成的根源,或许是得益于小时候的运动,也或许是得益于儿时的沉浸式阅读,让他习惯了沉浸式做事的行为模式。
刘耀高考总分706,整体没有偏科,但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学科——数学和英语。
而这两个科目,从小学起,就已经是他的优势学科了,同时也是他自我效能感的最初来源。
刘耀的英语启蒙始于小学二年级,外教带着孩子们一起全英文模式玩玩闹闹,不知不觉间语感就培养起来了。
外教课上了几年之后,又增加了新概念课程,上到中学后,很多题目只要读一遍就能下意识选出正确答案,形成了“绕过语法解题”的思维惯性,答题又快又准。
小学四年级开始,爱动脑的刘耀尝试了奥数,学了一年就去尝试了杯赛,没想到第一次参赛就拿奖了!
沉浸在正反馈的喜悦之下,他越学越带劲,此后又屡次在各种杯赛上捧回奖杯。
这坚定了他“学啥都能学好”的自信,和有啥难题尽管放马过来的“士气”。
这样的自信和士气不但平移到了其他科目中,还延续到了初、高中的学习生涯中,让他始终保持领先状态。
儿时在北大校门前留影的刘耀
尝试竞赛类学习并非必选项,但能极大提升一个人的毅力,对延长专注力时长也有效果。
尤其数学类竞赛,平均一道题的解题时长就要达到2-3个小时,期间假如走神或者想偏了、计算错了,这题根本解不出来。
但如果你能集中精力、脑袋冒烟地把它解出来,那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有过这样的锻炼经历,让你去做一个需要专注两三个小时的其他学习类任务,也会比较顺畅。
往后遇到其他科目的难题、生活中的难事儿,你当然也不会轻易放弃。
刘耀在镇海中学的这几年,收获不仅来自平台和老师,更来自身边的同学。
不论大家是否身处重点高中,相信都能从他的经历中偷师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初中还可以靠多砸时间去换一个好成绩的话,高中就必须得靠脑子去学、有策略有方法地学习了 。
而重点中学每一个科目的老师,都能给出很多好方法,帮孩子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比如语文重在审题和作文,老师会反复强调审题技巧,并收集往届高分学姐学长的作文素材,直接给孩子们参考。
数学重在熟悉真题,不推荐做模拟题,老师则会把历年高考真题掰开揉碎研究透彻,提炼要点、难点讲给孩子。
物理重在高压限时训练,生物&化学重在回归课本,而英语重在拓展和积累,老师会找来各种原汁原味的演讲资源带着孩子们去听、去练……
不在重点中学就读的同学,不妨参考这些思路为自己筛选网课老师、筛选课程资源。
用刘耀的话说,班上48位同学,每一位都具备冲进清北的潜力,到最后比拼的,就只是高考现场的实际发挥情况。
与这样优秀的同龄人朝夕相处3年时光,提升自不必说。
班主任老师自然也十分清楚这一点,于是安排了“分组学习”,全班同学5人左右为一组,互帮互助,刷到好题就互相分享,见贤思齐你追我赶。
不论是否身处重点中学,与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结伴学习,都是个值得参考的共进思路。
重点中学的日常作业题目质量本身较高,但即便如此,孩子们也是会主动去搜索课外资源,来给自己“加餐”的。
比如刘耀有一阵为了提高语文成绩,集中时间利用课外资源给自己开小灶。他的搜题思路是——找高考大省的好学校自己出的题,或者高考大省的联考题。
比如江苏、山东等头部高中自己出的题目,或者江苏省百校联考题。
他的做题思路是——专项练习。
先去网上下载好自己想要的试卷,然后在word文档上,把这些试卷中的同一类题目,比如现代文阅读,集中放在一起,规定自己一个晚上把它练完。
从效果上看,是效率较高且能直接提升成绩的,比盲刷练习册要见效。
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会给学生播放TED演讲、特朗普竞选总统的辩论直播视频,语文老师会跟孩子们聊时事新闻,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
沿着这个思路,如果你不在重点高中,也完全可以自己去找外网视频资源,多听多看;同时关注时政热点,看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借鉴思路。
重点高中会请来各种名人大咖给孩子们演讲,启发大家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人生走向。
借鉴这一思路,你也可以去B站上搜一些播放量、点赞量双高的名人演讲,拿来思考,或者对标。
重点高中会定期邀请考入清北的学姐学长回学校分享,给学弟学妹介绍各类专业,也带回各种见闻。
参考这一思路,你当然也可以去网上搜索清北同学的学习方法拆解、心路历程分享。
重点高中的同学抵制恶性竞争,大家有好题、好练习册、好网课、好资源……都会大大方方分享,不会藏着掖着。
携手共进,而非相互提防的日常相处模式,真的能降低内耗,让日子过得开心很多。
或许你身边的同学并非各个如此,但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筛选一些朋友,帮自己维系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健康的小圈子。
多和真诚的面孔接触,能极大程度上帮我们降低学习压力。
有句话说的好,“压力不会转化成动力,热情才会转化成动力,压力只会转化成病历。”
希望大家都能在充满热情的环境下,与同频的人共同进步,营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刘耀同学的经历十分精彩,包含他在内,我这一届带出来的同学中,有不少来自重点高中。
文末,我有一个针对重点高中的观察,想分享给大家。
这个观察与电子产品使用相关:
部分重点高中拥有可以连接校园网的平板电脑,学生人手一台;
这类平板电脑无法下载与学习无关的任何APP,包含通讯类APP在内;
由于平板已能满足线上批改等提升效率的需求,智能手机不允许被带入学校;
如有与家长联系的需求,可使用非智能机(如老人机或其他古早型号);
部分学校会在每个班级都设置手机保管箱,鼓励孩子们提升自制力;
以上观察仅供大家参考,当然并非所有重点高中都有手机限制规则,有些重高也并不限制同学们携带、使用手机。
我遇到过这种学校的孩子,他们偶尔会开直播播放自己沉浸式自习的全过程,巧妙地将手机转化成一种自我监督的工具。
不论限制还是放开,意识到手机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工具没有资格干扰我们自身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祝大家都能如愿考入理想中的院校。
互动得好礼
你平时会克制自己使用电子设备么?
来评论区聊聊
留言点赞前3名,将获得
北大学长送出的
清华帆布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