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期间,新中国首次评定军衔,皮定均的名字原本出现在少将名单中。
然而,当毛主席看过名单后,觉得皮定均的功劳与少将不匹配,力排众议,挥笔写下了“皮有功,少晋中”这六个字。
意思就是说,皮定均的功劳很大,应该授予中将军衔。于是,皮定均最终评上了中将。
皮定均的军衔问题解决了,可是,他的部队“皮旅”却遇到了麻烦。
皮旅在中原突围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后来却“有家难回”,这是怎么回事呢?
皮旅的威名,始于中原突围战。这场战斗,堪称抗战后期解放军的一次经典之战。在国民党军队数十万重兵的包围下,皮定均率领皮旅仅凭7000余人,硬是从敌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经过几番恶战,皮旅成功突围,付出了2000人的伤亡代价,但剩下的5000人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这场战斗不仅让皮定均一战成名,皮旅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中原战场上的一支英雄劲旅。
然而,突围成功后,皮旅却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的归属问题。中原军区机关已经撤销,晋冀鲁豫老区也没有召回他们的消息,眼前最近的就是华中军区。
按理说,皮旅应归属中原军区,但此时的中原军区已经不存在,他们该去哪儿呢?是直接加入华中军区,还是另有安排?
当时,华中军区对皮旅非常热情。他们不仅给皮旅补充了兵员,还送来了大量粮食、弹药,将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迅速恢复了战斗力。
华中军区甚至提出了一项合并方案:将皮旅与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合并,组建一个新师,皮定均任师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现,皮旅并未与五旅合并,而是被编入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为什么最终没有合并成功呢?从资料中一些细节可以推测,或许与政治安排和干部调配有关。比如,在合并方案中,虽然皮定均被任命为师长,但政委却由五旅的赵启民担任,而不是皮旅的政委徐子荣。
此外,皮旅中的一些骨干干部还被调配到其他部队去,这些安排可能让皮旅方面感到不太接受,毕竟他们刚经历了中原突围的生死搏杀,队伍刚刚稳定下来,就要面临这样的大调整,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尽管没有与五旅合并,皮旅还是被编入了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并在随后参与了淮阴保卫战、涟水保卫战和盐城保卫战。
这几场战斗,皮旅虽然都主要是负责牵制敌军,但他们打得异常顽强。尤其是在涟水保卫战中,皮旅拼光了1000多人,战斗力极为出色。
尽管如此,皮旅在华中野战军中的地位却始终尴尬。他们在中原突围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到了华中战场后,却迟迟没有打出名声。
华中野战军原有的部队大多是南方作战的主力,皮旅这支北方劲旅虽然英勇,但一直未能融入华中的作战体系。皮定均深知,要在华中野战军中站稳脚跟,皮旅必须打出自己的威名。
不久后,华中野战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皮旅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的独立师。按理说,皮旅作为一支独立师,应该是好事,毕竟独立师往往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机动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独立师并不是主力部队,更多时候,它们是辅助主力作战的力量。与皮旅当初要合并的五旅相比,五旅的旅长成钧已经升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而皮旅依然只是一个独立师。
皮定均本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不久后,他被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虽然职务上看是升迁,但实际上他失去了对皮旅的指挥权。这对于皮定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毕竟,他与皮旅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战斗,这支部队在他的带领下成长起来,而他对这支部队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历史的洪流终究改变了他的命运。
皮旅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随着皮定均的调离,皮旅被改编为第十八兵团第六十一军的181师。这意味着,皮旅这个名字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曾经那支叱咤风云的劲旅也逐渐被历史遗忘。
那么,究竟是谁让皮旅陷入了“有家难回”的困境呢?其实,这并不能全怪皮定均,也不能怪华中军区。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皮旅的处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