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青年”为传统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创始人
2024-05-04 22:39:08
0

原标题:“知了青年”为传统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当原本用肉眼难以辨识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辨时,我们宛若穿越回数百年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挥毫……”向记者展示摩崖石刻的高清复原图像时,孔皓激动不已。

在湖南长沙,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联合一个名为“知了青年”的年轻团队,利用各种数字“黑科技”,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焕新”“焕活”。

“90后”团队成员孔皓是浯溪碑林数字修复项目负责人。在她看来,数字技术不仅能让模糊不清的碑文重获新生,也为更多文物的活化利用带来了可能。

地处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是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505方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但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抢救”摩崖石刻,迫在眉睫。以“90后”“95后”为主力的“知了青年”团队,去年夏天开始开展资料采集工作。

“尽管许多碑文肉眼已看不清了,但只要刻痕深度还大于0.01毫米,我们就有信心复原它!”孔皓介绍,团队使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后期通过图片叠加、算力支撑等工艺和技术,实现高精度数字成像,让石碑石刻上的痕迹重新显现。

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将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如今,这个数据库正逐渐变得丰满——不仅储存有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为人们提供原始照片、微痕影像、灰度图、数字拓片等,还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

“一次建设,持续使用。这一数据库,将成为我们搭建‘云游浯溪’‘数字浯溪’等展示平台的强大支撑。”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知了青年”创始人李武望说,未来无论是游客还是设计师或书法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游览碑林、欣赏石刻、读懂碑文、学习书法。此外,团队还将携手非遗传承人开发拓印、字帖、文房用品等产品。

在李武望看来,文物数字化不仅仅是存储在硬盘里的数字化,更是对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产业生态的“焕活”。

“我们的工作目标,不仅是让碑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是让它能被看得懂、并且被人们所喜欢。”李武望说,“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和产业应用,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艺术、学术和产业价值,让它们更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张格 鞠银河)

新华社长沙5月3日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一体机需求攀升 上市公司抢... 本报记者 丁蓉 随着AI(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落地进入加速期,AI一体机的市场需求不断攀升。7月9日...
原创 甲... 在中国古代,武器和军事装备的管理一直是一个严苛的话题,比现代的武器管制还要严格。以秦朝为例,秦始皇在...
两部门:开展航天器在轨运行等关... 人民财讯7月9日电,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
宏越机械取得精准式宽幅胶带层叠...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丽水市宏越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精...
小米深圳总部7月18日举行开园... 快科技7月8日消息,小米社区近日开启了深圳总部的开园仪式米粉招募,名额20人,将在7月18日正式开启...
原创 不... 据参考消息报道,印度政府宣布,针对美国政府加征汽车及零部件关税一事,印度将对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报...
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 胡喆 刘祯)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7月9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 利用嫦娥六号采...
从核心到边缘,Solidigm... 2025年7月9日,Solidigm推动存储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122TB大容量SSD到液冷企业级...
厦门理工学院学子走进中交三航局... 7月3日,厦门理工学院港口航道专业的16名师生走进中交三航局六公司罗屿13号至15号泊位项目建设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