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道德经》说的“无为”是管理和为人的最高境界。但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呢?道家说“清静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无为”的前提是“清净”,清静了才能做到“无为”。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无论你面对多大的困难与压力,首先让心静下来,远离浮躁,去关注我们的心灵与思维;国学的价值,不在于增加知识与技能,在于提高心灵境界,这恰恰是智慧的根本,领导力的源泉!
儒家、佛家、道家都强调“静”是智慧的根本条件。佛家说:“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言:“致虚极,守静笃”。儒家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30年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赴日赛棋,先读《道德经》,每每得胜,他说:“我的对手全是日本棋坛的杰出之士,就棋艺而言,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我之所以屡屡获胜全在于精神因素,《道德经》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我消除贪胜之心,心境澄明,发挥最高水平”。
静能生慧,“静”是一种力量,“静”是一门功夫,一门对浮躁彻底否定的功夫,是人之修养的最高境界。检验自己是否具备这门功夫的方法就是:随便拿起一本书,看自己能否旁若无人地读下去。如果能,则说明你够静,说明你内心修到了一定境界;如果你一点儿看不进去或都不想看,那便是浮躁了。
《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16章) 意思是让心中的空与安宁达到极致,这是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但如《清静经》里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生的痛苦与挣扎来自内心的浮躁,因为躁,心只能被现象牵引,现象不停地变化,心也跟着不停地变化,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躁,心便有了颠倒、妄想、执着,没有归属,心便成了欲望的奴仆。
幼时,家在乡下,某日傍晚,父亲带我们在谷堆旁嬉戏。尽兴时,父亲手一挥,手表飞进了高高的谷堆。我们忙去寻,父亲说,不用找了,等它自己出来,我们继续玩。等到玩累,该洗洗睡了,父亲带我们到谷堆旁,静静地,屏住呼吸,听手表滴滴声,找到了!现在回忆,才知那是“清净”与“无为”。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司马迁《史记》)一个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定是基于丰富的阅历,看尽人间百态,经历太多的坎坷与颠簸,所以镇静,不慌乱。这种力量是发自内心的,是装不出来的。这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不是不屑,只是少了份热情,多了份冷静。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第26章)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63章)这九个字,包涵了极高的人生智慧,尤其后三个字:“味无味”,又是深刻的饮食之道。从无味中体会出味道,甚至是美味,便是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出生活的美味。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其实,平凡生活,恬淡人生,其中的安详、平和、宁静、闲适,不正是我们需要的生活境界吗?
本文为「明伦书院」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