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长叹回身走,涕泪交流怒目睁。言带哀音声带哭,凄凄惨惨不堪问。”7月6日,第十四届江苏书展“非遗里的中国”阅读分享会活动现场,突然响起一段地道的评弹唱段。虽然这段清唱没有乐器伴奏,但百转千回的情感、拿捏自如的曲调,依旧让现场观众沉醉不已,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活动结束后,记者找到演唱者——20岁的苏州评弹学校学生陈奕晗,请他讲述00后眼中非遗之美何在。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日历手账书,是一本少见的以农历纪年的非遗普及性著作。书页材质采用中国传统棉织技艺布料,以金坛刻纸作为内封,正文中选取了300多个非遗项目,用高清、优美的图片展示了中国非遗的巨大魅力。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等嘉宾,向观众分享了自己从事非遗传承事业的心得感悟。在观众互动环节,当主持人问到“如果你成为非遗传承人,你最想传承的技艺是什么?”陈奕晗举手示意。接过话筒后,他的回答“苏州评弹”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主持人鼓励他试唱一曲,就有了本文开头时那一段惊艳全场的演唱。
弦索叮咚,苏州评弹沉醉了江南四百余年。 “我第一次来江苏书展。因为之前在网上看到活动的征集信息,想参与互动,就报名来了现场。没想到主持人选我回答问题。”陈奕晗大大方方地告诉记者,因为喜欢评弹融说唱表演为一体,形式内容多样。“唱的方面节奏、旋律动听,说的方面大书(评话的俗称)故事性强,既有历朝历代的民间故事又有现当代的小说戏剧。”陈奕晗向记者介绍,初中毕业后,他就进入苏州评弹学校,连续四年学习评弹。“我刚才演唱的是严调《密室相会》,讲的是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
平时就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和科普书籍的他,来到江苏书展收获颇丰。“这里既有名家名人现场分享,还能看到最新最全的各种书籍。”陈奕晗认为,阅读与学习非遗技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不仅能开阔眼界,还有利于我们今后的评弹创作,激发灵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樊玉立 吕鑫 华苏杰 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