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中国,效仿中国,却永远赶不上中国,这就是印度的宿命。
比如我们中国兴建了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跨流域调水的世界性难题,印度也想依葫芦画瓢,规划投资10万亿,实施他们的“内河联网计划”。
然而44年过去了,印度版南水北调却还停留在ppt上,目前仅完成了一条支线工程的建设,主体工程压根就没动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了解一下。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也面临着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举个例子,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地区,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0毫米,而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等地区,年均降水量却只有100毫米。
除了降水因素,印度的径流分布也极为集中,布拉马普特拉河年均径流量为5856亿立方米。
恒河的年均径流量为5250亿立方米,仅两条河流就占全印度地表径流量的59%以上,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其实早在英属时期,殖民当局就有过内河联网的想法,但他们的着眼点是建立内河航运。
为殖民掠夺服务,后来由于铁路运力已基本满足需求,所以这个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印度灌溉部长为了应对旱涝问题,首次提出了建立印度全国水网的计划。
主要是将恒河与半岛南部的河流连接在一起,但印度水利委员会认为该计划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可行。
1980年,印度灌溉部和水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水资源远景规划,基本目标是通过跨流域调水。
将水量从富余地区调往紧缺地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资源,有效减少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南水北调的思路基本一致。
1982年,印度政府正式成立了国家水资源开发署,进行内河联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最终确定在喜马拉雅山区开挖14条河流,再在半岛南部开挖16条河流连接工程。
按照规划,该工程主要依靠重力实现自流,尽量减少提水站的使用,提水高度要限制在120米以内。
不过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印度国家水资源开发署除了颁布《国家水政策》。
进一步细化了流域规划的指导原则外,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印度政府的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2001年,印度全境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直接倒逼印度政府重新将内河联网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第二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政府,成立了内河联网工作组,主导计划的实施工作。
同时印度最高法院也通过了一项法令,敦促政府在2012年以前完成该计划。
那么,这份被重新提起的内河联网计划,都有哪些具体步骤和内容呢?
印度的内河联网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规划阶段、法定许可阶段和施工阶段。
其中初步规划已经基本成型,改动余地不大,而法定许可阶段则要复杂得多,工程项目报告编写完成后。
首先要提交印度水利部审核,以获得技术许可,之后要提交环境和森林部,以获得环境许可。
不仅如此,水利部本身还要向公共投资委员会提交备忘录,公共投资委员会批准后,水利部再向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提交项目报告文本,等待批复。
在此过程中,如果涉及到部落土地,还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征得部落事务部的同意。
可以说,印度重床叠架的官僚机构,和异常复杂的审批流程,是挡在内河联网计划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
在该计划的30个河流连接工程中,现阶段进入审批流程的只有5个。
分别是肯-贝德瓦连接工程、玛纳斯-桑科什-蒂斯塔-恒河连接工程、戈达瓦里-克里希纳连接工程、科西-梅吉连接工程和达曼甘加-平加尔连接工程。
其中肯-贝德瓦连接工程位于中央邦,而中央邦由印度人民党长期执政。
因此它被作为示范性工程优先推进,其主要目的,是从肯河调取盈余水量,向贝德瓦河上游的干旱地区供水。
该工程的项目报告于2008年12月完成,但在提交给联邦政府时,因为党派分歧没有获得通过。
直到2014年莫迪上台后,才重新启动了这项工程,又过了4年,经过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的反复博弈。
2019年,随着最后一个大坝的完工,第一期工程终于宣布竣工。
然而由于调水涉及到上下游地区的利益问题,中央邦和北方邦在旱季的水量分配上,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导致工程虽已完工,但并未正式投入使用。示范性工程尚且如此,其它工程的进度就可想而知了,目前,也只有戈达瓦里-克里希纳连接工程处在建设中。
戈达瓦里-克里希纳工程计划将戈达瓦里河的盈余水量,引入克里希纳河的一处拦河坝,然后向附近地区供水,该工程的主要推动者是安得拉邦。
2015年,该工程的连接渠部分宣告完工,但关键性的波拉瓦兰大坝工程却困难重重,招标和施工一再推迟。
反观我们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自从197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就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1995年进入全面论证阶段,2002年正式开工,2014年东线中线全面通水。
如今10年过去了,南水北调已经惠及沿线数亿人民,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那么,印度的内河联网计划花了44年还没有实质性进展,除了行政效率低下外,还有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呢?
目前内河联网计划面临的阻碍,主要有资金问题、跨区域管理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印度政府为了落实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预计将投资10万亿美元,但这只是保守的估计。
根据以往的经验,印度的水利工程成本,往往会超过预算的4到5倍,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10万亿美元远远不够。
而且,资金的来源也不稳定,内河联网计划的总费用中,印度政府出资25%,其余部分由企业或民营银行投资。
还有一部分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对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达到55%。
印度的这种投资结构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该计划获得的建设资金,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缺口仍然较大,严重影响工程进展。
其次,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内河联网计划涉及到的各邦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必然会导致跨区域水资源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往往和民族教派矛盾联系紧密。
根据印度宪法,水资源的管理权被下放给各邦,邦际间的水资源冲突时有发生。
典型如高韦里河的用水官司,从19世纪70年代持续至今,一直闹到了印度最高法院,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
而内河联网计划本身又带来了新的矛盾,如规划中的戈达瓦里-高韦里连接工程,涉及到3条河流、7个邦。
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一些水资源丰富的邦无法从工程中获益,处在上游的卡纳塔克邦就表示,希望国家水资源开发署说明该邦能从该工程中得到什么好处。
处在中游的特伦甘纳邦和安得拉邦,试图利用本地的水利设施,截留更多水量,引起了下游奥里萨邦的不满。
由此可见,印度的邦际间水资源冲突,严重阻碍了内河联网计划的实施。
而中国的经验表明,建设南水北调这样的伟大工程,光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全国上下一盘棋的体制优势,这是印度学不来的。
最后是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的南水北调巧妙利用了我国主要水系自西向东流的大势,以两条干渠搭建起网状的供水系统。
其中东线干渠还使用了大运河的部分河段,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印度的内河联网计划设计复杂,工程繁多,沿途经过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如上文提到的肯-贝德瓦工程,曾淹没了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潘纳自然保护区深受其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了工程进展的另一项限制因素。
规划中的玛纳斯-桑科什工程,由于要经过多个自然保护区,可行性报告一改再改,最后形成了三个方案,至今悬而未决。
此外,印度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如果不先把这些基础问题解决好,就贸然将河流连接起来,只会使水资源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和蔓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印度的内河联网计划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度被搁置了20多年,好不容易重新摆上台面,却因为各种问题举步维艰。
除了印度自身的问题外,水量最大的两条河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下游,还都流经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