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澎湃新闻发文指出:
很难再找到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人们对它的经济表现会有近乎截然相反的评价。
比如说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就是,它到底是产业政策扶持的结果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比如,中国在新能源车和锂电池等领域的迅速崛起,竞争力领先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批评者认为这正是中国长期实施补贴政策的结果,而辩护者则认为国内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才是中国在“新三件”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
问题是,补贴与竞争在中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经济学家更多地去研究中国的政府体制和经济高度分割化的特征。少数技术成功的企业要能够推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必须克服巨大的投入门槛。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这需要获得来自发达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配合与支持。即便这样,企业仍然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实现有效的规模和竞争力。由于固定成本巨大,最初阶段的补贴在任何国家都是合理的,区别在于,在中国,愿意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补贴和设立投资引导基金的地方政府数量众多,从而巨大的固定成本被迅速分摊,加速了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的速度。
看来,在对待这些问题上,超越已有固定的分析范式是非常必要的,不然难以跟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更贴近。事实上,中国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强调自下而上的重要性的,这受到了诸如“无为而治”之类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过分关注政治体制的严谨性,有可能只看得到顶层的政策设计,而掩盖了更宏大的分散而又竞争的自主格局。
某种意义上,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与市场上的创业精神可能是两个共存的对立面,但对学者而言,只有对控制和自主如何在一个国家体制下做到协同做恰如其分的分析,我们才能对当下经济中存在的任何亮点、弱点和所需要深化的经济改革的方向做更好的检视,尤其是要让改革议程可以落地见效,这样的分析方式和视野更是必要的。(安冉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