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谈谈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文稿感召力
党建治学
★★★★★
编者按:拿得笔杆,善于用文稿实施领导,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一项看家本领。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要把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强调“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实践证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擅长“笔杆子”,尤其是擅长使文稿具有感召力,是非常重要的。“笔杆子”能够释放出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动员力。当然,领导干部善于用文稿实施领导,并不是说什么文字材料都要自己写,自己写是一种形式,出观点、出思路,带领机关同志一起写是另一种形式。前不久,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君如教授,应邀与中央党校研究室同志座谈写作的体会,其主要观点经过整理现在本刊发表,与读者分享。
我不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但长期在领导工作中的研究写作,还是获得了一些感悟。特别是对学术类的、理论宣传类的文章和调研报告、总结报告类的文章,如何写好、如何感召人,我的感悟更多些。
一、向马克思学习写有激情的理论文章
从理论文章和文件的写作来说,我最钦佩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那种把政论文和散文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和文风,让理论文章充满了激情,为科学真理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
《共产党宣言》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1] 一篇严肃的政治宣言,一篇严肃的政论文,用散文的写法呈现给世人,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我在大学听老师第一次讲政治经济学时,被他严密的逻辑所打动。下课后,对老师说:“你关于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以及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讲得真好。”他说:“你去读一读《资本论》就知道了,这是马克思讲的。”我立刻去图书馆借来了《资本论》,一看,马克思的分析和论述不仅逻辑严密,还通俗易懂,而且语言也非常生动,越读越有兴趣。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教给我的,不仅有思想理论,还有文风和写作方法。要做到像马克思那样写理论文章写文件,是很难的,但我一直在努力。比如2006年4月我在美国西雅图完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美关系的未来”圆桌会议的组织工作后,先后访问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举办的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的演讲。回国后,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希望我把这篇演讲稿和我发表的相关文章汇编成书出版,我答应了。但怎么把这样严肃的话题和枯燥的论文汇编成一本有感染力的小书呢?我决定写一篇有点散文风格的自序,并在汇编文章的每一部分前写一段带有点散文色彩的导语。比如第一部分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当代中国,对一些人来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对一些人来讲是一个永远难解之谜,对另一些人来讲则是一个莫名的恐惧。希望,神秘,恐惧,来自对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的各种解读,更来自对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的各种理解。我希望人们对希望更充满信心,用探索来取代神秘,把恐惧还给历史。因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是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些文明元素构成的文明中国的走向。”这本小书出版后,获得读者的好评。其实,当时我想努力尝试的是:学习马克思,让理论文章充满感情,充满感染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研究“观念更新”问题时,发现思想解放之所以那么不容易,就是因为观念不仅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知”,而且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在自己的经历中赋予了情感的“知”。正如列宁说过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 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真理来讲,一旦形成富有情感的“知”,就有了对这种“知”的“信”(相信、信仰);但这还不够,还要赋予其“意”,即“意志”,使之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执着地去践行自己相信的科学知识或自己已经接受的科学信仰,即使之成为自己的一言一行的“信念”。因此,“观念”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旧观念一旦形成,要更新是很难的。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告诉人们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真理之“知”,而且要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把你告诉他的“知”转化为他自己接受并真正相信的“知”,还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为此去奋斗、去追求。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论研究、理论教育和理论宣传只有通过“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才能把创新理论转化为全党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识。我们学习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写作,就是要在理论工作中,把“知”“情”“意”结合起来,使大家都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真信真用,坚定不移地信,坚定不移地用。
对于写文章而言,党的领导干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就是要像马克思那样写出情理交融的有激情的理论文章。
二、写好学术类文章重在研究功力
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学历普遍较高。随着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型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以及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较大提高,写好学术类文章也逐步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我就谈一谈我在代表作“毛泽东研究三部曲”写作中的一点体会。
毫无疑问,学术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有学术见解,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学术类文章写得好不好,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研究功力。
从学术文章的写作来说,可以说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不拘一格。我的成名作,即由《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构成的“毛泽东研究三部曲”,研究工作前前后后用了12年,其中写作出版就用了8年多。在写作时,我探索怎么把理论著作的写法、历史著作的写法和新闻稿的写法结合起来。理论著作的写法就是我们在逻辑学里学过的,要么是归纳法,把各方面事实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得出要求证的结论;要么是演绎法,从大前提大概念讲起,罗列小前提,最后得出结论;要么是在对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历史著作的写法,就是在充分占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演进的脉络,叙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从中得出合乎历史的结论。新闻稿,特别是消息的写法,和文学类文章如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的写法不一样。文学类文章的写法总是把结局或结论写在最后,前面是一个又一个铺垫、一个又一个悬念,最后告诉你结局或结论是什么。新闻稿特别是消息的写法则是在文章开头的导语中,就以精炼的语言把这篇新闻要讲的重点或结论告诉大家,然后再引导大家读下去,了解这篇新闻的全部内容以及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在写“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时,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先写结论,再采用理论文章和历史文章相结合的方法,分专题写这样的结论是怎么从历史探索中获得的,让大家可以更加亲切地认识到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怎么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变化的。
因此,这部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先声夺人。把“近代中国”“当代中国”和“后当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包括时下的思想理论热点,作为“引论”写在最前面。这种把“结论”放在前面的写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类似于新闻导语画龙点睛的写法,能够引人入胜。比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引论”的题目是“一九四九年‘毛泽东的胜利’”,下面设置三节标题:“太平洋彼岸:‘丢失中国’的震荡”“东亚大国:‘站起来’的喜悦”“理论指南: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引论”的题目是“80年代‘毛泽东热’”,下面也设置三节标题:“城乡:‘现代神话’”“校园:‘寻找毛泽东’”“导向: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引论”的题目是“80—90年代‘中国的神话与现实’”,下面设置四节标题:“接班风云: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历史:毛泽东论邓小平”“现实:邓小平论毛泽东”“逻辑: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是“以专题为中心,以事实为依据,以历史为线索”。这是我在《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的“后记”中向读者交代的,而且我写了一句话:“但愿读者能喜欢这种研究和写作方式。”后来读到一些书评,不少读者也认为这是这部著作的一大特点,而且很喜欢。这样的写法,类似于专题史的简本,有利于把一些重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把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些复杂问题讲清楚。这为我后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和写作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三是注重客观全面分析,而不人云亦云。专题设置则按照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环节,客观全面地进行专题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读者的书评对此评价还颇高,认为这部著作有自己的见解。其实,采用这样的写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我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逻辑的研究。整部《论持久战》的正文共有120个自然段,分二十个部分和一个结论进行分析综合,其逻辑运演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着重分析的是中日战争“是什么”;第二个环节着重分析的是“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第三个环节着重分析的是“怎样做”。这三个环节,就是“实事求是”原则所强调的“实事”论、“求是”论和“行动向导”论(把“是”即规律性认识作为“行动向导”)这三个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我在研究毛泽东思想及其内在“活逻辑”的时候,体会到这就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一以贯之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在撰写“毛泽东研究三部曲”的时候就有了基本的遵循。比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共十章,第一章“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与出路的选择”和第二章“国情分析论”,讲的是“问题的提出及其根据”,即“是什么”;第三章“革命战略论”,讲的是“为什么”,即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分两步走;第四章到第九章“革命道路论”“统一战线论”“党的建设论”“民主政治论”“经济建设论”“文化建设论”讲的是“怎样做”;最后一章“哲学论”,专题研究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哲学思想。
这样的写法,探索的就是理论著作的写法、历史著作的写法和新闻稿的写法结合起来的写法。后来我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时,也是采用的这种写法。
三、写好理论宣传类文章重在“三个结合”
我把学习阐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理论、党中央重大决策的文章,统称为理论宣传类文章。许多人认为,理论宣传类文章很好写,只要把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话引用一下、梳理一下、串联起来就可以了,其实并不然。写这类文章,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政治上决不能出错;同时,还要有写作的基本功,使大家能够读得进、读得懂、喜欢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3] 总书记这段话,可以说切中时弊,指出的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理论宣传类文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要求我们在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时,“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4] 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这些写作思想,写好理论宣传类文章。
关于理论宣传类文章的写法,根据我的体会,一要讲究针对性,二要讲究准确性,三要讲究思想性,四要讲究学术性,五要讲究通俗性。只有这样,才能解疑释惑,正本清源,以理服人,入脑入心,统一思想。多年来,我追求的就是针对性与准确性、思想性与学术性、深刻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要做到针对性与准确性相结合,一要学习领会好创新理论的要义和中央文件精神,二要深入了解社会思想动向。理论宣传要做到以理服人、入脑入心,必须既要有针对性,回答人们的思想困惑,又要有准确性,不能用似是而非的甚至错误观点误导群众。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大家都在学习二十大精神、贯彻二十大精神,但是我注意到经过三年疫情和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各种负面的议论不少,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信心。为此,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发表在2023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另一篇是《在团结奋斗中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发表在2023年第3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前一篇主要是依据二十大通过的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事实为依据说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重点强调我们的党中央和党已经有了一个坚强的核心,有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万众一心,战胜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挑战包括难以避免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后一篇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即从党的二十大后他外出到陕西、河南等地视察的6天行程,及其在各地视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同时联系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提出的“两个觉悟”(即贯彻党代会精神不仅要有先锋队的觉悟,还要有人民大众的觉悟),强调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和做的那样,充满信心,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中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美好未来。
要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就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历史经验、文理知识等元素融会贯通起来,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比如,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向我约稿,谈谈对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认识。我想起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和嘉兴提出的“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写了一篇《为什么说百年大党依然年轻》。为写好这篇文章,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没有动笔,因为这样的文章最容易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我想,应该写成一篇既有思想性,又有学术性,而且富有感染力的比较好看的文章,才能吸引人说服人。一天,当我坐车自西向东行进在长安街上,看到从新华门到天安门那四条醒目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时,灵感来了,脑海中形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和提纲。后来,大家读到的这篇文章从这四个“万岁”及其含义讲起,写了四个部分:“年轻”辨;“依然年轻”的标识;“依然年轻”的秘诀;“永远年轻”的追求。在《“年轻”辨》中,讲了一个人的年龄有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别,指出:“自然年龄和历史进程同步,生理年龄和生命体的机能相关,心理年龄和心态相联系。”“中国共产党从指导思想、成员构成、组织体系到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陈代谢,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政治生命有机体。”在《“依然年轻”的标识》中,引用德裔美籍作家萨缪尔·厄尔曼的散文《青春》,指出中国共产党有理想,有梦想;引用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对“活力”的解释,指出中国共产党有活力,有朝气;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指出中国共产党有闯劲,有担当,强调这一切正是中国共产党“依然年轻”的标识。在《“依然年轻”的秘诀》中,依据党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之所以依然年轻,是由这个党的性质、思想路线、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决定的”。在《“永远年轻”的追求》中,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只有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这篇文章在2020年第4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后,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北京日报》转载,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将它编入《百年大党正年轻》一书,网上也很关注。
要做到深刻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关键在深入浅出。理论宣传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不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准确的解读,还要通俗易懂并鲜活地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我多次说过,理论宣传不能不求甚解、浅入浅出,也不能故弄玄虚、浅入深出,而要深入浅出,把理论的深刻性与阐述的通俗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深入”不容易,“浅出”更不容易,“深入”后能够“浅出”才是真本事。当然,要做到深入浅出,非常不容易,我一直在努力,有的文章比较好看,有的文章我自己也不满意,不敢说已经完全做到了深入浅出。不过,有一点实用的体会,可以在这里说一说,就是把写文章和讲课结合起来,写文章常常会自得其乐,讲课则不仅要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还要让大家喜欢听,而且,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写的讲稿话语是否通顺、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透彻、报告是否有感染力。讲一讲再修改完善,就可以逐步做到“深入浅出”。
四、写好调研报告或总结报告类文章重在调查研究和文字简洁
根据我的体会,要写好调研报告或总结报告类的文章,一要把握好时代之所需,二要把握好工作全局特别是领导之所需,三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四要提出具有新意的见解和建议,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关于怎么写好重大课题的调研报告和总结报告,我的体会是,写法要根据报告的内容和重点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两点是要坚持的:一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又有新意的见解或建议;二是文字要简洁,多论断,少论证。
我在担任校领导期间,在校委中主管全校科研工作,分管研究室和科研部以及部分教研部工作。由于工作岗位的原因,曾经承担和主持过一些重大课题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比如关于党校教育规律的调研和调研报告,是我带着我们研究室和相关教研部的同志完成的。我们一起到全国许多地方党校进行调研,一路调研,一路讨论。在浙江义乌,我们在讨论中形成了“三个适应、三个促进”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促进党的中心工作的落实;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干部教育的要求,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三个适应、三个促进”,一是基于三大定位即对党校教育在全党工作中的定位、在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在党的理论建设工作中的定位;二是学习和应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要“适应”又要“促进”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调研报告就好写了。一写调研情况,包括各地党校教育的工作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写调研中获得的“三个适应、三个促进”的规律性认识;三写遵循这样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各地党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的建议。
这里,再强调一下,此类调研报告和总结报告的写作,不可能一稿就成功,要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有的时候,每一稿都会有比较大的改动,而这样的修改过程本身就是深化研究的过程。
五、写好领导讲话类文章重在大局意识
我在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校担任领导工作期间,列在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起草领导同志讲话稿,这也是最难的工作。要写好这类文章,根据我的体会,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局意识,此外有真知灼见、有“主角”意识也很重要。
我从中央党史研究室调任中央党校工作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筹备2000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点负责执笔起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接受任务后,我用一天时间阅读了党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和郑必坚同志到党校主持日常工作后的一系列讲话稿,特别是学习了党校正在推进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和“三基本、五当代”的教材体系设想。在起草这个重要讲话之初,为什么要先学习那么多的指示和讲话?就是一要了解中央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了解中央对党校工作的要求;二要了解党校正在做的工作,考虑党校正在做的工作哪些可以上升到中央战略决策层面提出来。这就是了解大局。有了这样的大局意识和对大局的了解,起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稿就有了方向和底数,也会从对大局的认识和思考中形成一些真知灼见。
这里,我想讲一点心得体会,就是在起草领导同志的讲话稿时,一定要有“主角”意识,就是要用领导同志的思路、领导同志习惯用的话语和口气来写领导同志的讲话稿。由于每一个领导同志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讲话特点,为领导同志起草讲话稿,一定要先熟悉领导同志包括他的习惯用语和讲话口气,千万不要按照你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自己惯用的口气来起草领导同志的讲话稿。此外,要有“做了不讲”的奉献精神。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9.
[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3][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3年3月1日)[J].求是,2023(7):4-13.
【李君如: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邱诗懿;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好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首部为党献策理论读物《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版发行
「书目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504期干部学习书目博览
「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504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509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