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安
近日,一系列“近视眼从800度降到100度”的短视频登上热搜,不同身份的主播演示了各种“强势恢复”的方法,宣称转动眼球、观看视频就能“治疗近视”“降低度数”。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迅速出面辟谣,称网传内容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纯属伪科普。
“喝氢水包治百病”“食用含碘盐能预防核辐射”“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这些年,线上疯传的伪科普不少,大多围绕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日常生活话题展开。很多说法相当奇葩,可谓一眼假,但总有人心甘情愿被牵着走,很大程度还是“宁肯信其有”的心态使然。
伪科普横行,平台难辞其咎。君不见,在蹭热点方面,一些伪科普博主和平台的配合那是相当默契。深谙平台推广机制的博主通过议题设置、“标题党”发布不实信息博眼球、换流量;平台捕捉到相关热点推波助澜,用算法赋予更多曝光度……当公众被各种鱼龙混杂的消息包围,当故弄玄虚的伪科普一次次被推上热搜,认知偏差会愈发被放大,科学与谣言也愈发真假难辨。而一旦科学的权威性被消解,科普的公信力也会被极大透支。
崇尚科学,意味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清理伪科普,需要更多科普工作者及时站出来,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事实击败讹传,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平台算法不能一味追热点蹭热点,而要承担打击伪科普、力挺真科普的责任。同时还得完善推荐机制,加大“辟谣”力度,对不实或误导信息加以标注,对制造噱头的博主该查查、该封封。
信息纷繁,公众对权威科普知识的需求反而更为迫切。做足真科普,提高参与感,才能让科学跑赢谣言,更好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