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作为人口密度和增速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办好教育对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义不言而喻。
过去一年,深圳在教育规模上持续发力,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而在直面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期待上,教育集团化成为深圳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之一。
随着中小学教育集团不断增多,原本优质学校资源是否被稀释、集团是否真的实现1+1大于2等问题,成为不少深圳家长的疑虑。
“集团化让名校办到了家门口”
2023年上半年,深圳打拼多年的陈福炜顺利住进光明区长圳社区的公租房,9月,孩子也随之转学至片区的光明区实验学校(集团)同心小学。
对于这所新建学校,陈福炜十分满意,因为这所家门口盖起的新校不仅是高标准建设,更是光明区首个“名校办新校”集团校光明区实验学校(集团)的成员校。
陈福炜说,“光实”这个品牌家长们很认可,集团化办学让自己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上大大节省了时间。
“新校也是‘老牌校’”的现象,也在其它区域上演。
2023年,南山秋季学期共有6所义务教育学校开门纳新,6所学校分别成为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等优质教育集团成员。
去年,宝安区新成立的5个基础教育集团也正式揭牌,新集团成立后,集团学校覆盖全区10个街道。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总量达71个,新建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出身名门、自戴光环、师资强劲……这些集团校特点,给许多家长吃下了“定心丸”。
“是否‘贴牌’仍是家长顾虑之一”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也有不少家长提出新问题。
如名校教师输出,是否会让原校优质资源稀释?纳入名校管理的学校,怎样快速提高办学质量和内涵,而不是简单“贴牌”?集团化校之间又如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针对部分问题,深圳也及时发布了《深圳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深圳鼓励高校和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附属中小学,组建教育集团;提出推动集团内部教师交流制度化,新纳入集团管理学校教师数量的15%以上应由集团从集团原成员校中选派等。
但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培育80个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所有新建义务教育学校。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有专家表示,集团化办学向纵深推进还应有更多思考。
“集团化办学需要以更丰富灵活的形式、更规范精细的管理追求高质量。”广东省校长培训中心课程领导力实验区项目首席专家汤立宏表示,集团化办学需要不同成员校有机联动,共同建构集团学校共有的文化基因体系,形成不同学校基于共同文化认同而深化实践的育人理念。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刘根平看来,集团不是一个办学模式,办学和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还是要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校区、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完成。因此,当下在注重基础教育集团化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集团化的内涵和内部治理机制,要使基础教育集团化能够真正发挥品牌价值,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深圳市直属学校中体量最大的教育集团“掌门人”,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邵爱国介绍,集团化办学中如果将“母校”定义为“人力资源输出方”,则势必不断稀释其师资团队。但如果用“新发展理念”来思考,将“母校”定义为“办学思想、文化、方法”孵化基地,通过“软件输出”带动成员校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在“开发、创造、实施”层面上多多发挥成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势必会走出一条避免资源过度稀释的新路。
【统筹】杨磊
【撰文】徐峰 孙颖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