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一天,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通报了一起在犹他州遭遇“虚拟绑架”庄姓中国(Kai Zhuang)留学生被找到的信息(受害者已被骗“赎金”8万美元之多),并发布了“警惕虚拟绑架骗局”的安全提醒,在此前后,中国驻澳大利亚等国外交机构也相继发布过类似信息和提醒。
所谓“虚拟绑架”,即并不实际绑架某人,而是以欺骗、恫吓手段先诱使受害人主动切断与外界联系,然后联系受害人家属,诈称受害人被绑架,勒索巨额赎金。
有知情者披露,这是电诈手段的常用变种之一,97年香港回归前后首先出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香港“太空人”(指子女移民或留学但父母仍然在原籍者)集中的移民目的地,利用青少年孤身移民、留学生和远在亚洲父母间的联络落差人为营造虚拟的绑架“茧房”,在不露面的前提下非法诈取受害人钱财。2017年前后,虚拟绑架沉渣泛起,“主场”仍是美加澳等华人新移民和留学生热衷的目的地,但“主攻目标”却变成了大陆留学生。2017年11月8-10日,连续有3名中国留学生张某某(ZHANG JUANWEN)、徐某(XU KE,Jaden)和刘某(LIU YUE,Kandy)在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遭遇“虚拟绑架”,一时间引发媒体轰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方也称,他们2020年就针对以中国留学生为目标的“虚拟绑架”发出过警告,在警告发出前仅业已被警方证实发生过的“虚拟绑架”案件,当地就已累计了八起之多,被骗金额累计逾135万美元。
媒体的聚焦一度让“虚拟绑架”销声匿迹,但近段时间却又沉渣泛起且变本加厉:2023年9月,英国南约克郡警方的反欺诈协调小组发出警告,敦促前往谢菲尔德的留学生提高警惕,谨防“虚拟绑架”电诈骗局,并特别指出“中国留学生是重灾区”;2023年10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警方发出警告,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骗局“正变得日益复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援引警方话称,仅2023年10月在当地就发生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就有3起之多;2023年8月,日本也发生了一起“虚拟绑架”案,一名中国女留学生被自称中国警方的电话恫吓后按要求主动“隐身”,随后其在国内的家属被自称绑匪者勒索了42300美元。
一些国外司法专家,如纽约城市大学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网络犯罪研究主任马拉斯(Marie-Helen Maras)、美国资深人工智能及网络安全专家斯坦伯格(Joseph Steinberg)等指出,“虚拟绑架”的手法大同小异,即先冒充“公检法安”等强力机构名义恫吓留学生“你的家人涉嫌违法犯罪”、“不要联系家人,不要上网,不要联系任何人,否则你的家人会遭遇危险”,诱使留学生主动失联,然后利用留学生“失踪”的假想恫吓其家长“不支付赎金就撕票”,家长往往因孩子“失踪”方寸大乱而中招,即便不中招,躲在网络和电话背后的犯罪分子也有很大概率全身而退。
专家们指出,社交传媒的普及给了犯罪分子在线“踩点”搜集目标个人信息更多便利,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虚拟诈骗”花样翻新,欺骗性也不断提高,前述案件中已有受害者家长接到AI模拟得惟妙惟肖的“被绑架子女”呼救声,和人工合成足以乱真的“被绑照片”(日本的案件),而最新犹他州庄姓案中,受害留学生居然被恫吓得躲到荒郊野外帐篷里露营,这在以前是很少发生的。多国警方还表示,以往“虚拟绑架”主要针对初来乍到语言障碍突出的留学生,如今一些毫无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也堕入术中,更有甚者,在澳大利亚等地还出现以公权力机构名义诱骗、胁迫一名受害者跨省、跨国旅行,去诈骗真正的“目标受害者”的案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令人不寒而栗。
“虚拟绑架”何以卷土重来且变本加厉,又何以中国留学生成为重灾区?
首先,三年疫情及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国与国间的人员交流,也无形中“遮断”了人们对昔日早已被揭露无疑的“虚拟绑架”电诈套路的记忆,让贼心不死的电诈团伙有机可乘,;利用多数人的信息差得售其奸。
其次,疫情及限制措施告一段落后,中国涌现出“报复性”的出国留学热潮,包括本就计划留学而因疫情滞留延误的,和因种种原因在疫情后匆匆下决心留学的。基数的增加,加上其中缺乏出国必要准备的比例上升,导致新留学生群体对“虚拟绑架”等电诈变种的“群体免疫力”大幅下降,而“这拨中国留学生人傻钱多速来”的“成功示范效应”,又吸引更多电诈分子对中国留学生趋之若鹜。
第三,中国留学生群体普遍年轻化、社交“小圈子化”,其中不免有一些人涉世未深,信息来源狭隘,容易被犯罪分子有备而来的话术“命中”,前面提到的案子中,2017年加拿大多伦多连环“虚拟绑架”案张、徐、刘三名受害留学生分别为20岁、16岁、17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2023年10月3起“虚拟绑架”案,受害留学生最大23岁,最小20岁,美国犹他州庄姓受害留学生17岁,都是刚成年或未成年的“半大孩子”,曾有落网“虚拟绑架”实施者供称,这种“自以为懂事但其实很稚嫩”的“社会菜鸟”,本就是他们心目中“最好骗”的群体。
第四,由于国情和体制不同,中国和美、加、澳、日等绝大多数针对中国留学生“虚拟绑架”案件猖獗的国家间正常的司法合作机制不够健全,而国内反腐、跨国打击“红通”分子又广为宣传、人人皆知,且由于前述司法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方在劝说“红通”人员回国投案自首时采用了多种渠道、手法,这些现象和问题错综复杂,不要说涉世未深的留学生,即便许多“大人”也未必能透彻理解,这在客观上诱发了犯罪集团“借大旗作虎皮”,利用国内反腐、反“红通”声势偷梁换柱,实施“虚拟绑架”卑劣犯罪手段的“灵感”。
那么,如何破解“虚拟绑架”这种变种电诈手段?
必须指出,中国政府、警方和驻外机构也好,“虚拟绑架”高发国警方和主流媒体也罢,都已开始加大对“虚拟绑架”的关注和打击力度,BBC、ABC等海外主流媒体和驻在国警方近期密集报道、提示,这些都有助于打击“虚拟绑架”犯罪,提高公众对“虚拟绑架”的认识,增加犯罪者的犯罪成功难度。但于此同时,留学生及其家庭也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首先必须树立对现代法制社会的充分信任,充分认识到不论反腐、反“红通”还是其它跨境司法行为,都是“台面上”的法制手段,不会要求当事人、尤其当事人未涉案家属“自绝与社会”,遇到任何以“必须切断与外界联系”的要求、恫吓,都必须立即“反其道而行之”,即便心存疑虑也要给自己留一扇“后门”,前述2017年多伦多连环“虚拟绑架”案受害者之一刘某之所以很快“获救”,正是因为匿名用“小号”在社交媒体发帖试探,得到媒体关注和警方提醒后证实系电诈,随后主动开机和家人联系所致。
其次,牢记一个秘诀——最权威的司法信息只能来自中国驻外使领馆机构和当地警方。不论被“虚拟绑架”瞄准的留学生还是家长,遇到这类事件后务必第一时间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当地警方联系,任何所谓“捷径”都只能自找麻烦、自讨苦吃,让问题变得更复杂。前述澳大利亚2023年10月三起案件中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勒索“赎金”高达135730美元)之所以未得逞,正是因为接到“绑架”恫吓的家长第一时间选择报警,而2017年多伦多三起连环“虚拟绑架”案之所以未损失一分钱,也同样因为所有受害家庭(包括直到被警方找到都对骗子深信不疑的刘某)都选择了报警。
第三,留学生、尤其新留学生应改变“人在国外、交际圈仍在‘简中系’”的误区,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信息来源和眼界,如此一方面不易上当,另一方面即使不小心“中招”,也会因为在现实和虚拟空间有更多“留痕”,而较易被“关联者”从茧房拽出。
一些好心人士提出了种种应对“虚拟绑架”的小技巧,如规定与家人间通话的“接头暗号”,这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必须意识到电诈渗透无孔不入,信息泄露也无处不在,且骗子在暗处,目标在明处,“接头暗号”未必像想象中那么“私密”,一旦被骗子掌握,反倒会弄巧成拙。因此,相信使领馆等驻外机构、相信警方,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远较小技巧更重要、更“保险”的应对、防范“虚拟绑架”电诈变种犯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