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冷屏”到温度体验场
内容成为“硬通货”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下,电视内容的“创新逆袭”让人眼前一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思想+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升级,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无论是《新闻联播》解读国内外大势,还是《焦点访谈》深度剖析社会热点,总台用思想深度打造“硬核”内容,用权威视角直击年轻观众对高质量信息的渴求。在“碎片化”和“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这种扎实的内容提供了难得的可信赖度。
不只是思想,艺术表达也成为电视内容“逆袭”的核心武器。为了打破传统内容的刻板印象,总台在视觉上做足了功课。《非遗里的中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让非遗之美跃然屏上。电影级的画质、细腻的情感表达不再局限于电影大屏,甚至让很多观众惊叹“文化类节目也能这么好看!”通过对叙事方式和视觉的双重打磨,电视节目突破了传统印象,真正将内容“年轻化”。
技术是电视逆袭的催化剂。总台通过8K超高清、AI智能剪辑、互动体验等技术创新,让“看电视”变成了“参与电视”。在巴黎奥运会的全程报道中,观众可以通过多角度8K直播,身临其境地体验奥运现场,而AI智能还为观众带来了个性化推荐,让每个人的观看体验都独一无二。电视内容从“冷屏”变为有温度的体验场,这种新鲜感迅速激活了年轻观众的参与热情。
总台的创新不止于视觉和技术,更在选题和表达上瞄准了年轻人的喜好。比如,《山水间的家》以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精致的慢镜头,将年轻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文自然”的思考精准捕捉。在主旋律剧集方面,像《海天雄鹰》《梦想城》这样的正能量剧集,不再局限于说教式表达,而是通过贴近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共鸣点,触发他们对现实议题的深层思考。
总台不仅仅依靠“单屏”吸引观众,而是打造了全媒体互动矩阵,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和跨屏互动增强观众黏性。在节目播出时,线上线下的互动、社交平台的实时弹幕、短视频平台的剪辑讨论形成了极强的“链式传播”,让观众成为内容的共创者,建立起电视与年轻观众之间的情感连结。年轻人不只是观众,更是内容的“玩”家——他们通过互动参与、评论造势,让“看电视”成为全新的社交体验。
通过内容、技术和互动的多维度创新,总台让传统电视再度受到瞩目。电视的“逆袭”不仅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更为未来的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在“轻内容”与“重内容”的博弈中,总台用实际行动证明:深度、价值、创新依然是时代的“硬通货”。
4月25日22时20分,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后,李聪家的小院逐渐安静下来。一轮圆月斜挂在门楼上,发出带有黄晕的光。
太空里的秘密是什么呢?
从1992年,我国开启载人航天工程,已有两位河北人飞上太空。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我国出征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成功返回。
2022年6月5日,衡水深州籍航天员蔡旭哲出征时,神舟飞船的编号已经到了神舟十四号。蔡旭哲也成为河北飞天第一人。
李聪和蔡旭哲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都通过招飞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都开过战斗机。2010年,蔡旭哲被选入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0年,李聪被选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从“人等任务”,蔡旭哲准备了12年飞入太空。到“任务等人”,李聪准备了3年为国出征。
两位航天员,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不同历程。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两组航天员在轨轮换,创造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单次载人飞行任务3次出舱全新中国纪录,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因此,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蔡旭哲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李聪在航天员见面会上说,他们学习借鉴其他乘组有益经验,这个经验,来自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每一个乘组。
4月26日5时4分,神舟十七号和神舟十八号两个航天员乘组的“全家福”再次留在了空间站,河北出征太空第二人李聪,也将在这里完成6个月的任务。
把目光投回地球。
李聪所在的南旺村,今年又有两名年轻人参军入伍,这个只有1300来人的小村,已有6名现役军人。
李聪当年的高中班主任胡云林,也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继李聪之后,2014年,他带过的毕业班,还送出去一名飞行员。
巧合的是,还是当年李聪上课的那间教室。也因此,老师们将学校教学楼2楼东头的那间教室,称为飞行员的摇篮。备战高考前,胡云林特意安排这名学生坐在了李聪坐过的位置,并鼓励这名学生,“你坐在师兄的位置,就想象自己一只脚踏进了飞机驾驶舱。”后来这名学生也如愿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本月,我国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即将完成,期待更多河北籍航天员飞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