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10时14分,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党委副书记、南旺村党支部书记李勇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我们村的骄傲,李聪,大社镇南旺村。”几分钟后,这条信息创了他使用微信以来,点赞最多的纪录。
南旺村,2200多亩地,1300多口人。很多当地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有身边的人成了一名航天员。
4月25日晚,距离神舟十八号飞船发射开始还有一小时,李聪家的院子就挤满了人。还有人站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屋顶上,要一起见证这个时刻。
杜伟是李聪的表哥,下班后专程从市区赶过来。“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杜伟说。2009年,读大学的李聪放假回家,带回一张照片。杜伟仔细一瞅,那张合影中还有杨利伟。
“当时李聪特别骄傲地跟我说,这是他师兄。”杜伟回忆,“能看出来,他很羡慕师兄。”杜伟觉得,对于一名农村孩子,能开上战斗机已从村子里走出去很远,他从未想过李聪能成为航天员。
成为飞行员、航天员,并不是李聪最初的梦想。他曾经想当一名歌唱家。
陈兴风记得,李聪小时候很晚才会说话,3岁左右还吐字不清。有一天她发现李聪一遍遍摁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跟着磁带学一首歌,没几天居然咿呀咿呀唱了出来。
初中时,李聪也是学校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陈兴风记不清多少次帮李聪找演出服装、道具。
这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对李聪的评价非常吻合:比较活泼,经常在训练中听到他的欢声笑语。
想当歌唱家的李聪是怎么成为飞行员的呢?
李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高三的时候,因为比较喜欢运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好多人认为他适合当飞行员。
李聪擅长游泳。黑龙洞村附近,有一眼龙洞珠泉,当地人说是滏阳河的源头。“他小时候,就喜欢到那游泳,冬天都偷着去。”李军生说。
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没有特别为李聪提供过报班或训练。李军生还记得2008年下半年,李聪拿回家一张招募飞行员的宣传彩页,想要报名。
“我觉得这离咱村里人太远。”李军生说,一番打听后,得知招飞考试属于提前批录取,不影响报考其他大学,他也就没阻拦。
2009年初,李聪通过飞行员体检,回到河北峰峰春光中学(2015年改名河北峰峰第一中学)准备高考。他的班主任胡云林不断给李聪打气,让他一定咬紧牙关挺下这几个月。“对于农村孩子,这是天大的机会,不能因为文化课不过关被刷下来。”胡云林说,当时学校组织了几位老师帮李聪巩固成绩。
胡云林强调,李聪非常努力。“老师们顶多是推一把,关键还是孩子个人。这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有着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特质,也有着质朴坚韧的性格。”胡云林说。
打破“被动观众”模式
电视不止于“大屏”
在年轻观众纷纷重返电视屏幕的今天,如何抓住并延续这一趋势,已成为电视行业必须思考的核心课题。
未来,“内容+科技”的深度融合将成为电视逆袭的“秘密武器”。AI生成字幕、AR场景增强等创新形式,正一步步将传统的大屏电视变为一个“沉浸式体验场”,让观众与内容实现真正的互动。这种科技赋能下的深度参与感,能让年轻观众从“刷”到“看”,带来一种更有分量、更有温度的观看体验。
为了在这个多元化内容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电视需要重塑差异化优势。短视频的快节奏、轻内容固然受欢迎,但电视凭借深度内容的权威性、情感共鸣的感染力,依然是有份量、有厚度的“内容硬通货”。年轻观众选择重回电视,不仅是因为内容的质量,更因为他们想看到社会议题的深度讨论和文化自信的表达。对那些渴望在娱乐之外寻找“精神滋养”的年轻人来说,电视内容始终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电视的“复兴”不能仅靠内容本身。在年轻观众的社交生活中,内容传播的方式也要变得更灵活、多样。未来,电视内容不能局限于“大屏”,它需要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上墙”,通过多渠道互动完成二次传播。在这里,内容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形成一种双向“共振”,让年轻人从单纯的观众变成了内容的传播者和共鸣者。
此外,电视行业还需通过“用户共创”来构建个性化内容生态。在未来,观众不再是电视前被动观看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参与内容创作、甚至影响内容发展的“共建者”。无论是互动投票选择剧集走向,还是通过直播讨论话题内容,观众的参与让节目更具互动性和亲和力。观众的反馈不再仅仅是数据,而是内容创作中一项关键要素,帮助电视节目在观众心中占据更贴近生活的位置。
面向未来,电视行业不仅在内容和科技的创新上不断突破,更要在与观众的关系中重塑自己的角色。年轻观众的回归,不仅让传统媒体再度重回主流,还意味着在数字化浪潮中,电视行业已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年轻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