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的秘密,这次能解开多少?嫦娥六号将启程,行星地质学家解读
创始人
2024-05-04 02:39:45
0

原标题:月背的秘密,这次能解开多少?嫦娥六号将启程,行星地质学家解读

嫦娥六号计划于5月3日发射,将挑战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如果成功,人类将首次直接获得来自月球背面的珍贵样本。对于行星地质学家肖龙来说,他期待嫦娥六号采集的样品带来月球火山活动的更多证据、更多月幔成分信息。

肖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曾担任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学顾问、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科学数据研究核心科学家团队组长和副组长。嫦娥六号发射前,他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介绍对此次任务的期待、对未来的畅想。

探究月幔成分信息

南方日报:嫦娥六号即将发射,将进行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您期待采集的月壤告诉我们什么?

肖龙:嫦娥六号预计落在南极—艾肯盆地内东北方向的阿波罗盆地地区。如果嫦娥六号落到预想的区域里,预计它将采回大量的玄武岩,另外还有一些通过撞击溅射过来的高地物质。我们希望从这些成分信息了解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时间和火山岩的成分。火山岩浆主要来自月幔,它的成分信息可以反推月幔的成分信息。

南方日报:您和国内外研究者对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哪些新发现?

肖龙:嫦娥五号采样点选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地区。因为根据遥感地质的解译,认为这里火山活动年龄要比阿波罗采样的位置都要年轻。后来样品证明了月球上有年轻的火山活动,是在20亿年前,这是最大的成果。这个年龄帮助我们修正月球表面定年的方法:针对没有样本的地方,科学家是用行星表面所记录的撞击坑的大小和数量来估算年龄。这个方法需要样品来“定标”,阿波罗样品定标在30亿年前,10亿年以内也有几个定标点,但是在30亿到10亿年之间没有定标点。嫦娥五号样品相当于给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金钉子”,这是非常重大的贡献。

月球盖房子火星建基地

南方日报: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上国家航天局介绍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进展。其中对月球站的描述是“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突破哪些技术?

肖龙:长期自主运行,首先是能源的持续供给,包括太阳能的转化如何实现?能不能利用核能?另外科研站里的装置如何自主运行并传回数据,也面临一些技术问题。

另外,长期在月面工作,需要盖房子。科研站是一个长期任务,所以在技术验证之后,就要认真考虑利用月球的土壤搞基建。另外还可能就是利用原位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等。

我认为科研站的两大任务,一是进行对月球更详细探测,二是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月球表面的真空、大温差、高辐射环境,在地球上是很难制造出来的。这个环境在新材料、医药领域有可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南方日报:最后把目光投向火星。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载人登火,乃至建立火星科研站?

肖龙:火星有大气层,好的方面是可以帮助减速,但是由于存在大气运动,所以着陆是存在一定风险。此外因为距离远,地火通信时间延迟非常长,着陆期间不能及时发指令等。天问一号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进一步实现精准着陆还有挑战。

天问三号要实现采样返回,另一个挑战是样品安全。火星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存在微生物。我们要保证它不受污染,也不能让这些微生物释放出来造成生物入侵灾难。我们国家在天问三号的任务规划中,对这一点也很重视。

至于载人登火,我觉得为期不远。去火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可居住的地方,叫科研站或者基地也好。第一代火星移民可能移民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有些人去了就不想回来了,这都有可能。

我们国家也在做大推力火箭,SpaceX走得更快。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的话,我估计再过20年,到本世纪中叶,火星科研站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文/王诗堃徐勉

(南方日报)

编辑/倪家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部门:开展航天器在轨运行等关... 人民财讯7月9日电,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
宏越机械取得精准式宽幅胶带层叠...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丽水市宏越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精...
小米深圳总部7月18日举行开园... 快科技7月8日消息,小米社区近日开启了深圳总部的开园仪式米粉招募,名额20人,将在7月18日正式开启...
原创 不... 据参考消息报道,印度政府宣布,针对美国政府加征汽车及零部件关税一事,印度将对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报...
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 胡喆 刘祯)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7月9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 利用嫦娥六号采...
从核心到边缘,Solidigm... 2025年7月9日,Solidigm推动存储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122TB大容量SSD到液冷企业级...
厦门理工学院学子走进中交三航局... 7月3日,厦门理工学院港口航道专业的16名师生走进中交三航局六公司罗屿13号至15号泊位项目建设一线...
苹果为何放走AI大将? 揭秘扎...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0日,据彭博社报道,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旗下...
关键分子信号有望破解造血难题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信号》杂志报道,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