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月瓶,又称为“宝月瓶”,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因为形制独特、瓶腹圆润饱满似一轮圆月而得名。抱月瓶作为十分有清代审美特点的瓷器,十分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和推崇,风格典雅华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抱月瓶是由宋元时期的马挂瓶演变而来的,这种陶制的马挂瓶流行于西夏地区,瓶口与瓶身连接的地方有双耳或四耳,方便穿绳提拿,可以悬挂在马鞍侧面。这种器型体现出了西域游牧民族的地方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是游牧民族出行、游牧、狩猎等时候都能使用的日用器皿。而在这种有着独特民族风味的马挂瓶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便也开始根据中原地区居民的审美、文化和聚居习惯开始发生变化,成为了一种主要用于观赏的陈设品,也被赋予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抱月瓶。
抱月瓶最早烧制在明朝洪武年间,以永宣时期的制品最为出名。明朝时,青花瓷发展成熟,所以明代的抱月瓶往往会以青花为装饰,在结合抱月瓶本身独特的异域气息,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永宣时期的抱月瓶,呈色浓重而明艳,纹饰繁复而脱俗,既有中原地区的精致细腻,又有马背民族的豪放粗犷,两者融合相得益彰,体现出中国青花瓷制瓷技艺的高超,被世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在清朝时,抱月瓶又有了新的发展,康熙时期出现蒜头口抱月瓶,而在乾隆时期,因为乾隆对抱月瓶十分喜爱,于是其生产和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和纹饰也有了更多的新变,体现出了巨大的魅力和活力。乾隆皇帝推崇抱月瓶,与他的审美和个人爱好相关,因为抱月瓶是器型经典而兼有两种气质,符合乾隆对于古器物的审美追求,因此能够获得皇上的青眼,受到乾隆的推崇。
抱月瓶美观雅致,大气而有野性,从它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体会到民族文化激荡交融的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