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手记。昨晚刚发生的真事,说出来给你们看看。
事情是这样的:这两天乐乐有点咳,由于她有过敏性鼻炎,容易喘,此前每次去医院,医生都让雾化。经验多了,这次我就先不去医院,决定在家先雾化看看。
所以,昨天晚饭后,乐乐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做雾化(自己拿着雾化机)。
对了,我们家有个约定:娃自己吃完饭,饭后就可以看三集动画片。这个约定跑了有一年多了,运行顺利,双方满意。
昨天开始给娃做雾化时,动画片差不多看到第二集。
三集动画片看完,雾化液体还有很多。
娃说:还没做完,我还要再看一集。
得,我默许了。因为咱家还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做雾化时可以看动画片。
然后娃就看了第四集动画片了。
提前跟她说好看完四集就不看了。因为这时雾化也差不多快结束了,没几分钟了。
结果娃不干了,躺在地上旋转,真的,旋转擦地。一边转一边嚎:我就要再看一集,不然不做雾化。
我寻思这雾化都差不多做完了,你再要求看动画片就有点无理取闹了。于是自然是没同意。当时我也有点生气,于是放了狠话:
爱做做,不做拉倒。咳嗽又不是我难受。
(这么说是基于娃已经5岁了,基本事理是明的,两三岁的娃估计这么说不好使。)
然后我就准备去洗澡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
娃居然带着哭腔跑到我面前了,对我说:妈妈,我想你原谅我一次。
我当时真的被逗乐了,之前的气也消失了。
我蹲下来,擦掉她的眼泪,说:我很高兴,你第一次跟我这么说。那,请问我要原谅你什么呢?
娃说:原谅我超额看动画片。
好家伙,这娃不仅知道「原谅」,居然还知道「超额」!也不知道她哪里学来的,我有点喜出望外了。于是,
我说:好的,我原谅你了。我们来洗澡吧。
然后,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我们就一起去洗澡了。
晚上,我脑海中一直在复盘这件事:
第一,孩子其实是知道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对的」,或者说「家长不喜欢的」。从乐乐主动来求原谅就能看出来。
但为什么还会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呢?
因为孩子在挑战家长的底线,这是隐形的「权力争夺」。
我没开玩笑。其实大多数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隐形「权力争夺」,就看谁的底线比较低。举个例子,家务分工,隐形家务谁做。这篇不展开这个话题。(仔细想想,同部门的同事之间其实也会这样)
而我的做法,遵循我一贯的育儿思路:「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而不是一个三四五岁小孩。」
这里「平等的人」,我也思考了很久:
5岁的娃,我把她当作我的饭搭子玩搭子可以;
贴心闺蜜是不太可能的,认知和世界观不对等;
我对乐乐的「平等」定位,有点类似于职场里,介于我的「下属」和「实习生」之间——就,我是「导师/mentor」的存在——给予她一定的指导,但也充分尊重她作为个体的权益。
但如果她自己不要权益,比如,不做雾化。
那我也不强求,毕竟生病了难受的是她(这点道理,5岁孩子是懂的)。
关于这一点,明确权益所属,我会坚持的。
我打算,等孩子大一点,潜移默化也传递给她这样的思考:学习是她的权益,学习并不是为了我。
第二,乐乐想请我原谅的是,「超额看动画片」。这一点我当时觉得隐隐有点不太对,但当时被喜出望外冲昏了头脑,并没有多做讨论。
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我并不是反对她超额看动画片,毕竟做雾化看动画片是我们家默许的。我不高兴的是:
① 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做雾化,没法时刻注意姿势 - >导致雾化机出药速度不是最快(头需要微微后仰,95°最佳)->导致拖延做雾化时间,还额外要求看动画片;
② 雾化快做完了,还额外要求看动画片。
想来,娃应该认识到了第②个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说出来)第①个问题。
打算今晚再跟她讨论下第①个问题。必须要让她明白,妈妈到底为什么会生气。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个情绪化的存在,不知道怎么就触雷了,导致日后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妈呀,逐字打完,居然1500字了。好了,今日复盘结束。
稍作总结:
1、5岁的孩子,明事理了,撒泼打滚时也知道自己不对,但之所以还会撒泼打滚,是因为在跟家长做「权力拉锯」。
2、家长的态度需要明确,底线要守住,不然会一直被孩子「权力拉锯」。
3、孩子有细微的进步(如突然冒出的新词汇),及时表扬;批评归批评,表扬归表扬,一码归一码,坚决「对事不对人」。
4、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自己工作上的「实习生」,点拨她,但也尊重她。特别是,「权益要明确」,生病了要治疗是自己的权益,不是为了家长。
(以上谨代表一家之言,育儿方法无绝对,请理性看待。)
1800字,结束!
上一篇:伊朗与周边国家为何闹僵
下一篇:我怀疑这是女朋友攒了一学期的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