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我国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为支撑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如何加速释放消费潜力?《经济日报》在头版连续刊发三篇述评文章,一起来看↓
1.多措并举促进新动力成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重要的是巩固居民增收的微观基础,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提升经济活跃度和就业市场景气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表示,应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新动力加快成长,加快推动消费供给升级、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政策环境。
在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方面,要持续改善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着力提升农村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有效降低农村电网对加装充电桩的限制,推动农村充电设施普及。
“展望2024年,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逐步向好的趋势下,叠加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有助于消费企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2.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拓展新型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全局高度来谋划,既要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适配,也需要政策和体制改革的配套,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创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等政策支持。
在持续优化新型消费供给方面,引导商圈、步行街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提升,加大对消费品牌的引进力度,提升品牌消费供给水平。引导本土企业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研发更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国货“潮品”。推动智慧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演艺、体育运动等多业态的融合。持续完善服务行业的标准规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在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引导线上线下消费场所加强商户信用管理,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为消费者消费决策提供依据。鼓励消费平台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审理纠纷等,加强数字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3.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淄博烧烤、哈尔滨旅游带来的流量和曝光度令人惊喜,“反向旅游”的趋势也为诸多小城市提供了发展信心。“珠玉在前,各地城市迫不及待打造消费新地标、培育消费新业态、推出文旅新产品,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说。
然而,消费热也暴露出交通拥堵、餐饮住宿价格上涨、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城市接待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塑造城市名片,形成全城协同,实现精准服务,解决新型消费堵点痛点,都是管理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认为,消费市场总体保持良好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有待增强,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便利、舒心的消费体验有待提升。
对此,陈剑认为,要关注新兴社交平台,尝试以此类新平台构建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交互窗口,强化舆论监督力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维权渠道。
(经济日报记者冯其予、姜天骄、佘颖)
过去的一年,我国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为支撑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如何加速释放消费潜力?《经济日报》在头版连续刊发三篇述评文章,一起来看↓
1.多措并举促进新动力成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重要的是巩固居民增收的微观基础,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提升经济活跃度和就业市场景气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表示,应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新动力加快成长,加快推动消费供给升级、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政策环境。
在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方面,要持续改善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着力提升农村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有效降低农村电网对加装充电桩的限制,推动农村充电设施普及。
“展望2024年,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逐步向好的趋势下,叠加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有助于消费企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2.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拓展新型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全局高度来谋划,既要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适配,也需要政策和体制改革的配套,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创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等政策支持。
在持续优化新型消费供给方面,引导商圈、步行街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提升,加大对消费品牌的引进力度,提升品牌消费供给水平。引导本土企业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研发更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国货“潮品”。推动智慧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演艺、体育运动等多业态的融合。持续完善服务行业的标准规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在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引导线上线下消费场所加强商户信用管理,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为消费者消费决策提供依据。鼓励消费平台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审理纠纷等,加强数字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3.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淄博烧烤、哈尔滨旅游带来的流量和曝光度令人惊喜,“反向旅游”的趋势也为诸多小城市提供了发展信心。“珠玉在前,各地城市迫不及待打造消费新地标、培育消费新业态、推出文旅新产品,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说。
然而,消费热也暴露出交通拥堵、餐饮住宿价格上涨、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城市接待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塑造城市名片,形成全城协同,实现精准服务,解决新型消费堵点痛点,都是管理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认为,消费市场总体保持良好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有待增强,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便利、舒心的消费体验有待提升。
对此,陈剑认为,要关注新兴社交平台,尝试以此类新平台构建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交互窗口,强化舆论监督力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维权渠道。
(经济日报记者冯其予、姜天骄、佘颖)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