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作为津企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的一名浮体工程师、也是海油工程“十佳”青年,邓石博士毕业后,最想做的事就是通过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成果,实现技术的最终落地。”邓石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而,从事一线生产的邓石,刚入职就迎来一次挑战。
在中国海油首座漂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项目中,风机厂家出于专利保护,不愿公开风机的核心参数,风机一体化设计一度陷入僵局。“正着不行,我们就反着来”。邓石提出逆向构造风机结构参数的想法,用已有参数,倒推塔筒和风机的主尺寸。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谈何容易!
团队花了2个月的时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风机的关键参数,结合网上有关风机的公开信息,构建风机结构模型,通过对风机和浮式平台的耦合分析,不断对各项参数进行迭代优化,最终解决了这个重大技术难题。
2022年,邓石在“海葵一号”项目基本设计模型水池实验的报告中,发现一组实验数据可能引发重大的技术风险。“对于FPSO这种圆柱形结构形态,高速运动的流体会导致结构物在垂向上出现明显的升沉运动,一定不能忽视,否则会直接影响FPSO的使用寿命。”邓石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杨小龙汇报。顶着施工进度压力的杨小龙思虑再三,听取了邓石的意见,决定在详细设计阶段,再做一次水池实验。
按照以往经验,为保障工期,详细设计阶段通常不再做水池实验。但是,为了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杨小龙当机立断开展实验,得到了新的实验数据。经过3个月的努力,邓石靠着在专业上的执着与较劲,带领团队运用运动机理分析、理论公式推导、计算对比论证,攻坚技术攻关,不但解决了多项世界级浮体设计难题,还为项目直接降低成本超过2亿元。
如果说2021年是播种的一年,2022年花开灿烂,那么,到了2024年就是瓜熟蒂落的一年。
随着“海葵一号”陆地建造完工,6月,它迎来海上系泊安装的关键时期。彼时,海上已进入太平洋台风季,随时面临着停工风险,可作业需要赶在施工窗口期前完成,才能为项目年内投产夯实基础。
炎热、焦虑、任务繁重……邓石站在“海葵一号”平台上,看着茫茫大海,陷入深思。圆筒型结构重心高、受风面大,容易发生旋转,海上安装难度极大。然而功成必不会一帆风顺。“海葵一号”12台作业锚机在系泊张紧时,有6台损坏,单台锚机载荷从530吨降至仅能提供430吨。
修,来不及,从陆地动员厂家带人、带机具上平台都需要时间;等,等不起,万一台风迅速形成且逼近漂浮无根的“海葵一号”,损失不堪想象。
“那怎么办?”“那也得办,想法子办。”“原方案用不了,载荷不够,怎么装?”“或许可以试试这样,用对象共轭张紧法。”经过邓石团队的头脑风暴,优化原本一次仅能张紧一根锚链的作业,变成一次可以张紧两根。最终,他们较原计划提前4天完成作业。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
经过4年不懈奋斗,邓石在技术创新方面主导实现2项国际首次、1项业内首次、1项国内首次,公开发明专利4项,荣获中国海油优秀设计金奖1项,牵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海油工程科技进步奖1项……
如今,他依然潜心于科技创新领域,时刻准备着,迎接新挑战!(天津日报记者 王睿 通讯员 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