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哪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主》中说到,我们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孩子小婴儿时,什么时间吃奶、吃多少、在哪儿吃,都由孩子决定。这听起来有点“惊悚”——刚出生的小baby除了哭闹、吃奶、排泄,对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无能为力,怎么会“自己做主”?!
那么就从头说起,分享我们如何让小baby在吃奶上自己做主,以及从那时开始不断习得的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经验。
1、从孩子出生开始,照顾孩子的需求与意愿
确实,刚出生的小baby几乎什么都不会,但是,他会吃奶啊。让自己吃饱,是他的第一件“个人事务”,也是顶顶紧要的个人事务。这也是新手爸妈的第一要务,更是爸爸妈妈“控制”孩子的开端。
通常,孩子一出生,他一天要吃几次奶、什么时候吃、每次吃多少,都由爸爸妈妈、姥姥奶奶、月嫂阿姨、催乳师阿姨根据育儿教程、别人的育儿经验、自己的育儿经验决定了,小婴儿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小人儿,能做的,只是乖乖躺在那里,等到吃奶时间被抱到妈妈身边,吃够时间了,再被抱走,或者等到吃奶时间嘴里被塞进奶嘴,吃够了“定量”,奶瓶再被拿走。他的需要呢?他想什么时候吃?他需要吃多少?在“定时定量”哺乳的程序中,几乎完全是被排除在外的。
我们两个孩子,都不是按照“定时定量”的程序喂养的,我们的方法是:
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和他上一次吃奶间隔了多长时间,只要孩子表现出想吃奶的样子,就把他抱到妈妈怀里来吃。(小baby想吃奶非常容易判断,排除尿布湿了、排除受到光线突然变化和突然发出的大声响的惊吓,孩子的哭声多半表示他饿了。孩子爸爸差不多在孩子一周大时,就掌握了这个窍门。)
想吃多久吃多久,想吃多少吃多少——我们不计吃奶间隔,也不计每次吃奶时间,只要孩子不自己吐出妈妈乳头,就一直抱着,让他吃下去。有时十分钟,有时一小时,时间多长多短都没问题。
想在哪儿吃就在哪儿吃——想吃就给吃,吃奶的地点自然没办法控制。孩子妈妈曾经在同学聚会上抱着孩子到一边喂奶,在小区花园里找块石头坐下来喂奶,在医院候诊区喂奶……上次看到微博上热转的妈妈在地铁上喂奶的视频,我们都非常钦佩那位妈妈,不齿把视频传到网上的那个人,因为如果孩子需要,我们家孩子妈也会是在地铁上哺乳的妈妈。
为什么要这么喂孩子呢?这还得感谢我们在孩子出生前就看到的一份文档——《国际母乳协会关于母乳喂养的建议》。这份文档对母乳喂养给出非常详尽的指导,我们就是按照这些指导,分别在孩子妈妈32岁和35岁时,在两个孩子身上,都成功实现了不添加任何奶粉、只按照月龄增加辅食的纯母乳喂养。两个孩子一个吃到满12个月,一个吃到满11个月,都是因为热爱上自己吃饭,没有经过任何断奶程序,自然地放弃吃妈妈奶的。
这份母乳喂养权威建议的核心,就是“按需哺乳”,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推荐正哺喂小婴儿的爸爸妈妈到网上搜索一下这个建议,真的会对您成功实现母乳喂养很有帮助,也推荐孩子已经不需哺乳的爸爸妈妈回过头去仔细读读这份建议,对您理解什么是孩子的需求、父母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很有启发。
从母乳喂养开始,我们充分享受到照顾孩子的需求与意愿带来的益处,自然地把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育儿过程中与孩子个人事务相关的所有方面,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2、提供可行选项,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有了自己决定吃奶时间的经验,加上爸爸妈妈在后面的几个月也一直坚持观察孩子的需求并迅速满足,两个孩子到应该添加辅食时,都已经是很有“主意”的小人了,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比如吃菜泥果泥,我们会拿两罐泥泥给孩子,“宝贝,你是吃苹果泥还是胡萝卜泥?”孩子可能犹豫一下,把小手伸向其中一个,那么我们就给孩子吃那个。吃米粉、煮面条也是一样,会给他看不同口味的包装,让他选是有胡萝卜图案的那个还是有有西红柿图案的那个。
孩子会说话之后,不再需要看图选择,我们就和他商量吃什么,“你中饭想吃虾呢,还是吃鸡蛋?”孩子选了什么,我们就给他做什么。
从吃辅食开始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看似是非常简单的小事,其实是日后非常有用的育儿“技术”,它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发现自己的意愿,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策;让爸爸妈妈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培养出爸爸妈妈与孩子商量孩子个人事务的习惯;避免大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减少可能发生的冲突与争执;避免孩子因为需求和意愿不断被压制产生任性和执拗。
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一个关键的窍门就是“提供选项”,不就无选项的事,问孩子“要不要”、“是不是”,因为如果提供选项,无论大小孩子(其实成人也一样),就会自然地被引导在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而面对单一可能性,大人孩子做出的决定只有是/否,两种做法的结果截然不同。模拟一下没有选项的情况:
宝贝吃鸡蛋吗?不吃!
那吃鱼吗?不要!
那我们吃虾好啦!不好!
爸爸妈妈提出建议,被拒绝,再提,再被拒绝,再让步,再被拒绝。这个不要,那个不要,你到底想要啥?!吃什么的简单小事,三两句话的功夫,就演化成大人和孩子都充满不满情绪的对抗。
其实如果你确实有鸡蛋、鱼和虾可选,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提问方式,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宝贝,咱们家现在鸡蛋、鱼,虾,你今天中午想吃鸡蛋羹呢,还是蒸鱼肉呢,还是炒虾仁呢?”孩子可能会认真地衡量一下,吃哪个呢?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按照我们的经验,只要提供充分的选项,孩子一个都不选、提出选项之外的要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办法对小孩子奏效,对大孩子也同样奏效。比如我们和孩子商量周末玩电脑的时间,会这么说:“爸爸妈妈觉得你们俩周末每人每天可以玩一个小时的电脑,你们是想每次连续玩一个小时,还是想每次玩半个小时,每天玩两次?”
孩子们想了想,又互相商量一下,告诉我们想连续玩一个小时。我们会回答:“好的,那么说好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一次用完,上午玩还是下午玩你们自己掌握,自己计好时间,到时间就从电脑上下来。”
这样,玩电脑这件事,大人孩子就达成了共识。孩子绝大多数时候会遵守约定,自己控制好时间,而大人也不需要再为玩电脑的事监督孩子、弄得大人孩子都不高兴。
为孩子提供选项时,还要注意选项的可行性,不提供不能实现的选项。比如让孩子选择吃什么,要先考虑好家里现有的食材能做什么,让孩子选择电脑时间,不要把另一种完全没有可行性的选择——把两天电脑时间连在一起玩两个小时——提供给孩子。这样可以保证孩子所做出的选择,都是能够实现的。能实现的的选择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另一次不满和争执的开端。
3、鼓励孩子参与和主导自己的事
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父母还需要做到,在孩子开始萌生自我意识、试图参与和主导自己的事时,鼓励他、为他的参与创造条件,而不是限制他、制止他。
这还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亲自带过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开始吃辅食时,会对大人喂他吃东西的小勺和小碗非常好奇,会伸手去抓抢,抓抢时常常不免把小手伸到碗里,甚至把碗打翻在地上,搞得喂饭现场一片狼藉、大人手忙脚乱。
大人这时候想的,通常是怎么制止,怎么让孩子不乱动。其实稍微换一下角度,这问题可以非常简单地解决。孩子要拿勺子,就给他一个勺子,让他也参与给自己喂饭好啦。孩子手里有了小勺,就不会再去抢大人手里的;孩子可以自己拿勺子去碗里舀东西吃,就不会再和大人抢碗。这样做的代价无非是孩子自己把自己糊得满脸食物,那有什么关系,回头洗干净好啦!放下喂饭的烦恼,你看到的是一个自己努力喂饱自己的小娃,那场景有多好玩!
喂孩子吃东西时,要继续贯彻“想吃多少吃多少”的原则,只要他表示不想吃了,就把食物拿走,不再喂他,更不强迫他一定吃完。
让孩子自己参与吃饭、自己决定吃多少,除了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做主,还有一个非常直接的益处——不会带出一个将来需要满世界追着喂饭的娃。孩子吃饭困难,大多是不让孩子自己吃、在孩子不想吃时还要逼着吃造成的。要知道,孩子再小,也会本能地知道饥饱,他饿的时候,自然会找你要吃的。
孩子要自己吃饭,就给他勺子,他会更早学会自己吃饭;孩子在你给他穿衣服时抢衣服,就给他衣服,让他自己尝试穿,孩子会更早学会自己穿衣服。只要孩子对参与和主导自己的事情发生兴趣,大人都要鼓励他、而不是以“你还小,自己弄不好”为由来制止他,孩子自主、自理的能力就会从小得到充分发展。
4、孩子自己做主遇到困难时,大人可以给出建议,但不能越俎代庖
我是选这个呢?还是选那个呢?当孩子在不同选项之间拿不定主意时,大人可以为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其他的思考角度,也可以给出建议,但是不能直接替孩子做决定。
比如我家孩子小时候热爱乐高和变形金刚,每次选生日礼物,都会在这两个里面选,但有时会在选哪个型号上纠结起来。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到底选哪个呢?我们会引导他:你看下你现有的变形金刚中,是不是有不少擎天柱了?这次买个别的,说不定会更有新鲜感呢?当然,你再增加一个不同模式的擎天柱也可以呀,那样你就有个擎天柱小队了。孩子会开始衡量,我是要新鲜感呢,还是要擎天柱小队呢?最后,他都会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选什么,我们都不会干涉。
孩子做其他选择——选修课、兴趣班、旅行目的地,也一样,有困难时,我们会提示他从不同角度想想,或者鼓励他去搜集更多相关信息,但都不会替他做决定。
我们也不会在大人心里预设一个有倾向性的选择,然后引导孩子就范。如果大人表面上让孩子做主,内心却希望把孩子导向大人希望的选项,那么大人在孩子没有做出预期选择时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失望,而孩子也会敏感地觉察到大人的失望,发现原来爸爸妈妈并非真的想让我做决定,之后孩子自己做主的兴致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真的觉得孩子的某个决定大人配合起来会有困难,不妨直接告诉孩子。比如选择假期目的地,可以告诉孩子:这个假期咱们只有三天时间,而且你们还需要留些时间做作业,所以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咱们在这几个近的地方中选好不好?这样,会帮助孩子“可行性”的概念,他将慢慢学会,在自己做决定时,考虑这个决定是否可行,而不只是想“我愿意不愿意”、“我想要不想要”。
5、划定范围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范围,建立界限
上一篇已经提到过,让孩子自己做主,“基本的规则是,主要与孩子相关的部分,由孩子自己做主,主要与大人相关的部分,由大人做主。要让孩子在my business和your business之间,建立明确的界限感,大人孩子坚守界限,彼此不可逾矩。”
划定孩子可以做主的范围,建立孩子个人事务孩子与孩子不可主导的家庭事务、大人个人事务之间的界限,也是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重要技术。这种界限感,只能通过一个个事例慢慢建立——遇到孩子的个人事务,大人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决定。”遇到孩子“入侵”到他不可以做主的领域,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件事需要由爸爸妈妈来决定,不能由你决定。”等到孩子上小学时,大人孩子之间的这种规则就会运行得非常好,很少会出现彼此逾矩的状况。
不建立这种界限感,大人孩子之间就很容易彼此入侵各自领域、互相无理取闹、纠缠不清:大人理直气壮、事无巨细地插手孩子的一切,“你是我儿子/女儿,我就得管”;孩子也理直气壮、不分青红皂白地插手大人的一切,“你是我爸/我妈,这是咱家的事,我就得管”。这样的关系,有点像一对“怨偶”,明明各自连自我都没有,却试图把对方占为己有。如果大人孩子之间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形,做爸爸妈妈的,真该警醒一些,马上寻求改变了。
6、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自己做主的结果
让孩子对他的个人事务自己做主后,大人需要在必要时关注结果。衣食之类的日常小事没有关系,孩子少穿了一件衣服,不过是今天会冷一点而已,影响时间短,结果好坏都无关紧要。但学校的选修课、他自己选的兴趣班之类的事情,影响时间比较长,大人就需要关注一下,孩子做出的选择,他自己是否满意。满意自然最好,如果不满意,大人需要提供一些支持,帮助孩子学会面对不满意的状况。
比如他觉得自己这学期选课后兴趣班不太有趣,大人可以告诉他:“没关系,只是一学期,你觉得不好玩,下学期不选就好了。”“你自己做的决定,结果会有好有坏,好的时候自然高兴,不好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可沮丧的,下次你多收集一些相关信息、多想想,再去选更合适的。”这样做,一是慢慢教会他明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结果、什么是责任,二是教孩子学会理性面对和接受不理想的状况,三是帮助他调整方法,以利于下次做出更好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要和孩子讨论的,是他自己对选择的结果满意不满意,而不是大人满意不满意。如果以大人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那不满意的时候实在会太多,“你开始做作业太晚了,搞得早晨起不来,上课还会打瞌睡的”,“咱们这次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堵车了,爸爸开车累死了”,……如果大人持续这样评价孩子自己做主的结果,那么就并不是真的在让孩子自己做主,只不过是把大人的“控制”换一种形式而已。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其实培养孩子自己做主并不难,只要大人能打破“孩子什么都不懂”的老旧成见,开始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求,那么后面的提供选择、鼓励参与、给出建议、建立界限、讨论结果,都是很容易学习的“技术”,用得越多,就会越熟练,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真心爸妈精选0-12岁全学科书单和20多个主题书单
对培养孩子阅读、管好孩子学习有困惑
请扫码进入真心爸妈学习中心查找相关课程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全学科阅读》。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倡导自主学习。生在农村,长在县城;本科北大,硕博中传;两孩父母,现居北京。
欢迎关注我们并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真心爸妈视频号,有一千多条家教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