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徐徐、碧波荡漾,数不清的白鹤如精灵般跃然水上,时而觅食、时而歇脚、时而振翅高飞。远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定格眼前如诗般的美景……这是舞剧《大湖之灵》近尾声时的一幕。观众为鄱阳湖强烈的生命脉动而震撼,因为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家乡。
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这里是长江江豚最后的栖息地、是白鹤等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更是300多个传统渔村、超10万名渔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然而,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美丽的母亲湖渐渐变得面目全非。为了修复长江生态,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
这也是舞剧《大湖之灵》追求表现的。由江西省文联、九江学院、江西省舞蹈家协会联合创作的舞剧《大湖之灵》近日在江西艺术中心上演。该剧以一位年轻渔女为主人公,通过她的视角,聚焦围绕在鄱阳湖禁捕令实施前后渔民生活与心态的变迁,从小人物的角度探讨“个人与鄱阳湖”“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湖之灵》编剧、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钟林介绍,该剧是一部以鄱阳湖生态为主题的现实题材舞台作品。所谓“大湖之灵”,既是指鄱阳湖的候鸟,更是指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平凡却也倔强、坚韧的个体生命。
该剧总导演、江西省歌舞剧院青年舞团艺术总监花鸣表示,本剧呼吁保护生态,更深切的意味是探讨“命运”。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首要挑战。全人类、全物种命运相连,共建一个生生不息的美丽家园,是人们的共同追求。
贴近现实生活是现实题材舞台艺术的鲜明特质。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没有这些,作品就会失真。舞剧《大湖之灵》借助多种表现手段紧扣社会热点、民生焦点,突出鄱阳湖生态保护历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让现实题材有了富有冲击力的表达。
将舞蹈语言与道具巧妙融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舞台上,一张硕大的黑色巨网延伸到河床之下,恨不能将鱼子鱼孙捕捞殆尽,而捕鱼人仿佛也被困在这欲望的巨网之中,一网一网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这一幕营造了极具压迫感的剧场氛围,推进了剧情走向。高科技多媒体视频的运用,提高了舞台时空转换的速度和流畅性,也提升了视觉冲击力。河水由清变黑、河滩遍地死鱼、候鸟离去……一张张生态写实照铺满舞台,看得人心痛、不安。观众随之对修复长江生态有了多层面的具象感知,明白了“10年禁渔”的必要与重要。
当然,揭示矛盾本身并不是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心。重要的是,创作者如何用作品温暖观众,让人获得希望、看见光明。舞剧《大湖之灵》中的人物没有完美无瑕的角色设定,是取材和浓缩自生活的真实。主人公芦荻的父亲是村支书,他明白滥捕给生态造成的严重后果,苦口婆心劝导渔民禁捕再谋新出路,拥护并落实政策。然而,一时间,“突然没了饭碗”的渔民愤怒又无奈,他成了众矢之的,芦荻也被小伙伴们孤立。芦荻对父亲也产生了深深的不理解……直到数年后,思念家乡的芦荻再次回到鄱阳湖畔,目睹昔日渔港变成生态家园,终于明白这是父亲给她的礼物,那些伤痛终将蜕变为成长的养分,生态文明之光将照亮她的人生。这种光明、积极的艺术底色,通过大段精心设计的群舞、双人舞表现出来,感染了观众。
《大湖之灵》展开的修复长江生态的画卷,蕴含着现实主义的关切,也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剧中,精灵般的白鹤贯穿始终、最后父亲化身白鹤带女儿翱翔空中……这些意象为该剧增加了青春与梦幻的色彩。
正如观剧的各位专家所言,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仔细打磨、修改。该剧在满满诚意、大胆创意的良好基础上,还可在思想高度、认识深度上进一步提升。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考虑的是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眼下,鄱阳湖重点发展生态产业,许多上岸渔民在政府的帮助下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钱包鼓了,日子红火了,守护好鄱阳湖的动力也更足了,该剧若能将10万名渔民“洗脚上岸”后的生计问题的解决路径加以表现,所传递的深度、温度都将更上层楼。
(文内配图均为舞剧《大湖之灵》剧照,胡晓鹏 摄)
2024年1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舞剧〈大湖之灵〉:演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 ↓ ↓ ↓ ↓ ↓ ↓ ↓ ↓
责编:陈陈
上一篇:中国为何制裁美国军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