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陈丽
“在南极,我见过凌晨两点钟的太阳,在六级风速下升起过无人机,也第一次见到了我研究的雪山。”4月30日下午,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主题展《不负嘱托写壮歌》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褚馨德作为代表发言,现场讲述自己和队员在南极科考的故事。此前一天,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褚馨德正是赴京领奖的团队代表之一。
科考队员分享极地工作
据悉,“不负嘱托写壮歌——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共分为国之大者、极地之光、中国主张和冰雪探秘四个单元。整个展览共展出98件科考实物,98件极地标本。在国之大者单元,展览展出了武汉大学南极科考40年的历史和精神传承。在极地之光单元,武汉大学极地科考方面的部分重要科研项目和获奖被一一展示。在冰雪探秘单元,极地海陆空三域中数种代表性动植物被展出。
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博士生褚馨德,现场分享了他参与南极科考的经历。他说,前往南极前,自己曾前往治藏海拔3600米高区域进行高强度拉练,体重仅有55公斤的他,为了圆“南极梦”,克服了各种困难,努力坚持达到了科考标准。进行南极科考时,他曾在六级大风中飞起无人机,还背过30斤的物资翻越海拔2400米高的雪山。这次南极科考中,她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来到南半球,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也第一次看到企鹅和海豹。
“荣誉是一代代武大青年共同努力获得的。”褚馨德表示,当得知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后,他和团队成员都很兴奋,也深感身上的责任与担子。未来,他将利用好本次科考采集的珍贵数据,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小观众追星科考队员
4月15日和16日,“雪龙”和“雪龙2”号两艘破冰船顺利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武汉大学李雪平、张保军、耿通和褚馨德等4名科考队员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平安归来。
在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武汉大学4名队员完成了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南极GNSS跟踪站建设、冰川变化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地形测绘、格罗夫山陨石分布航空调查和南极考察站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调研等系列任务,并参与了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建设工作。
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一直坚持参与,建立了中国东西南极测绘基准,测绘出覆盖2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地图,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下,武汉大学先后共有近200人次被选派参加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全程参与了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的建设。
《不负嘱托写壮歌》展览开幕当天,许多游客跟随讲解员参观,无不被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和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团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昨天我们通过‘百校百馆’平台,预约了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的参观,没想到正好碰到展览开幕。”游客刘女士说,孩子看过展览后,不仅对极地动植物有了新的认识,也被科考人员的精神深深感动,心中的“极地梦”也被点燃。记者在现场看到,科考队员分享结束后,不少孩子上前与队员们合影。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上一篇:五月开门红!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