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三年,对于我,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
2024年7月19日晚,在以《勇气》为主题的“2024雷军年度演讲”中,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分享了小米造车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布了小米MIX Fold 4、小米MIX Flip、Redmi K70至尊版、Xiaomi SU7 Ultra Prototype等新品。
这背后,是小米的“新生”。
眼下,中国硬核科技公司在各行各业挑战“旧战神”,饱和攻击之下产业的竞争格局从旧秩序走向新秩序,涌现了小米、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科技创新“排头兵”。
毋庸置疑,中国硬核科技公司走上快车道。
01
冲击高端,才能成为标杆
硬核科技,是中国品牌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底座。
早在2020年,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上进行了创业十年的反思,明确不改“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的底色,小米要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迭代为硬核科技公司,为此发出再次创业的号令。
“下一个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雷军彼时如此描述未来。
那一年,小米手机首次冲击高端市场,从此高端化成为小米的核心诉求。
正所谓 ,高维打低维容易,低维反超高维不易。
小米手机也未例外,抢占消费者心智、走向高端之路并不平坦,所幸战略耐心之下,并未期待通过一两款产品就完全赢得高端市场。
如今,经过三年的高端化探索、两年的跨越式成长,小米的确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一方面,小米14 Ultra成为高端手机的标杆之一。
日拱一卒之下,小米的影像能力造诣日益深厚,到了小米14 Ultra则开启手机了“大光圈双长焦时代”,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优势扩大。
更妙的是,小米已成为手机创新的引领者。
譬如,小米MIX Fold 4的轻薄、影像、性能、可靠、体验等指标全面看齐小米14 Ultra,解决了轻薄与性能不兼容的行业难题;小米MIX Flip则是小折叠手机的分水岭之作,解决了外屏不实用的行业难题。
小米MIX Fold 4
数码博主“机智猫”表示:“MIX Fold 4这种全面均衡的产品力,对于折叠屏市场向更多用户群开拓是有很大益处的,普通旗舰手机有的特性,折叠屏也可以有,甚至还能做得更好。”
另外一方面,小米SU7重新定义高端汽车。
所谓高端,不等于高价,更不等于高配,而是拥有过硬的产品力,从而凭借智能驾驶、极致驾控、工业美学等为价值量尺重塑了消费的心智。
于是乎,小米汽车首月锁单8.8万辆、交付7058辆,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选择小米SU7的女性用户占比为28%、BBA车主占比为29%、苹果用户占比为52.5%。
一时间,小米汽车成为同行学习的“好榜样”。
02
技术领先,方能产品领先
比拼硬核科技,底层逻辑是看谁的核心技术更先进。
关于此,雷军深有体会:“十四年前创业,就是从模式创新开始的,虽然刚开始成长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了不少挫折。所以,这次创业,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十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简而言之,小米选择“练武先练功”。
为此,小米砸下重金打造智能汽车工厂,借助超700个机器人,六大车间均实现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生成与高精度检测100%自动化,产能拉满后每76秒即可下线一辆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工厂
汽车之外,小米也补上了高端手机的短板。
2024年7月,位于北京昌平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正式启用,年产1000万台旗舰手机,小米MIX Fold 4、小米MIX Flip双双在此生产。
事实上,重资产模式虽然面临投入巨大、见效时间慢等挑战,但更容易掌握核心技术,从而筑高“护城河”。
而要想变得越来越“重”,则需要研发不断加码。
为了研发小米SU7,小米汽车投入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未来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000亿元,为产品力持续领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米集团财报显示,2024第一季度研发支出为52亿元,同比增长25.4%,研发人员数达到17421人,占员工总数的49.2%,坚持技术驱动的底色。
如此一来,小米才有了踢馆“纽北”的底气。
纽博格林赛道北环赛道是全球单圈最长、弯道最多、落差最大的传奇赛道,保时捷正是征服“纽北”,才荣登汽车工业的最高殿堂。
Xiaomi SU7 Ultra Prototype宣布将于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挑战保时捷的态度鲜明。
问题在于,纯电车挑战“纽北”难度比燃油车更大,既要动力强,又要耐力好,还要操控稳,更要速度快,这考验着小米的技术底蕴。
Xiaomi SU7 Ultra Prototype迎难而上,通过自研小米超级电机V8s、优化车身重量、重构热管理系统、采用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等创新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么一来,小米拿下汽车工业领域最后一个技术制高点,只是早晚的问题。
03
AI赋能,大模型成就智能生态
需要注意的是,AI成为硬核科技的新诠释。
目前,AI革命呈现如火如荼之势,大模型以先进生产力重塑千行百业,有名有姓的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小米,也未例外。
早在2023年4月,小米就打造了大模型团队,自研了60亿参数的MiLM-6B大模型,一亮相就令人瞩目。
小米人工智能发展经历
在C-EVAL权威榜单上,MiLM-6B大模型取得同参数量级排名第一的成绩,而在CMMLU中文向大模型测试中也位列第一。
技术角逐之外,小米更为在意大模型的落地。
手机赛道,小米以“轻量化、本地部署”为技术突破口,走的是“端云协同”之路,端侧为自研的13亿参数大模型,云侧对接生态伙伴的大模型。
由此一来,端侧响应快、云侧算力强,最大挖掘AI的潜能。
汽车赛道,智能驾驶迈入“端到端”时代,由于更懂人、更辨路、更识物,一跃成为消费者重要购车决策之一。
此背景下,端到端大模型成为车企争夺的技术制高点。
小米SU7为端到端大模型在国内的首次量产,可以实现5cm精度的极窄库位泊入和23km/h巡航的代客泊车,宛如老司机一般快、准、稳,成功跻身“端到端”第一梯队。
更为关键的是,小米将用AI把所有品类再做一遍。
譬如,小米影像大脑迭代为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 AISP,达到影像能力软硬深度协同的目的,将计算摄影推至一个新维度。
经过AI重构之后,小米可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用户体验的差异化,进一步完善以人、车、家三大场景为轴心的超级智能生态。
以上可见,小米走上AI全面赋能的道路。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过3.7万件,其中人工智能领域超过1500件、智能驾驶210多件,正在申请的有3万件。
总而言之,小米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迭代为硬核科技公司,这个过程中虽然也遭遇了挫折与挑战,但在坚定的奇迹信念之下,完成了高端化“转身”。
那么,小米将继续一往无前。(编辑:C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