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以下 4 个专业岗位可能会非常 “紧缺”,毕业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业:
- 技术发展推动需求增长: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驱动力,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大量掌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专业人才来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这使得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 人才培养难度大、供应不足: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编程和算法基础,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目前的人才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对 AI 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 2022 年的 6 倍,人才缺口将达到 400 万人。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 医疗健康需求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对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医疗系统的需求持续增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与医科的跨界融合专业,能够为医疗健康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比如研发新型医疗设备、开发医疗软件等,专业人才在这个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 学科交叉性强、专业人才稀缺:该专业涉及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培养难度较大,导致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与 5G 通信、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电子设备、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因此该专业的就业需求持续旺盛。
- 技术更新换代快、持续需求人才: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企业需要不断引入专业人才来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例如,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和 6G 技术的研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 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必然趋势。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致力于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技术研发,是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 政策支持力度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扶持力度。这为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无论是在新能源企业、能源管理部门还是相关的科研机构,都有大量的岗位需求。
不过,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受到市场供需、技术发展、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就业情况可能会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这四个专业在未来 10 年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