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苹果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Vision Pro,共提供三种版本:256GB售价29999元、512GB售价31499元、1TB售价32999元。虽然刚上市时需求量较高,顾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在线下体验,但短短20天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今,许多苹果门店已经不再需要预约即可体验Vision Pro,这反映出其市场热度的急剧下降。
Vision Pro
Vision Pro的起步价为29999元,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在当前消费逐渐降级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定价无疑将许多潜在消费者拒之门外。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AR/VR设备价格亲民得多。Meta的Quest 3售价约为3600元,索尼的PlayStation VR2售价约为2900元,而国内品牌PICO的第四代旗舰产品PICO 4起步价仅为2499元。这些产品尽管在功能和性能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苹果的定价策略不仅高昂,而且缺乏透明度。据拆解分析,Vision Pro的生产成本仅为1733美元,约合人民币12600元,不到其售价的一半。这样的巨大溢价让消费者质疑其定价的合理性。这种定价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苹果品牌的高端定位,但却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市场接受度。
Vision Pro
高昂的价格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优质体验。许多用户反馈称,使用Vision Pro时会感到视觉疲劳、精准度欠佳和操作体验不佳。尤其是其重量问题,Vision Pro重达600-650克,长时间佩戴会对颈椎造成较大压力。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缺陷。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也指出,许多用户在购买Vision Pro后仅使用了几次就放弃了。即使是降低配置和价格,似乎也无法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曾批评Vision Pro太重,导致佩戴舒适度差,用户在移动时容易出现运动模糊,缺乏精准的输入方式。这些问题使得Vision Pro被许多人视为“昂贵的废物”。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方应用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了设备的使用体验。虽然苹果声称Vision Pro支持超过100万款应用,但实际上,大多数应用仅为iOS或iPadOS的移植版本,真正为Vision Pro优化的应用寥寥无几。微博、抖音、咪咕视频等热门应用仅推出了初步支持版本,功能和体验均不理想。这种情况导致用户在使用Vision Pro时,难以获得丰富的应用体验。
例如,微信和B站目前仅支持iPad版本,功能受限;抖音短视频也无法在Vision Pro上流畅运行。内容匮乏使得Vision Pro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业内专家指出,Vision Pro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其内容生态的丰富度,但目前,它还缺乏能够吸引大量用户的“杀手级应用”,与其搭配使用,相辅相成。
VR/AR产业的内容生态一直是短板。无论是PICO还是Rokid等品牌,都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生态系统。开发者为了适应不同平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定制开发,这使得VR/AR内容的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回报却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移动端应用的开发和推广更具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苹果正试图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开发者为Vision Pro开发更多优质内容。尽管如此,要形成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仍需时日。Vision Pro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短期内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和用户,形成正向循环,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图片来源:网络
三万元的Vision Pro目前显得“高价低质”,定价过高、用户体验不佳、内容支持不足等问题使其难以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虽然苹果正在努力丰富其内容生态,但要真正打动消费者,还需要更多创新和改进。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三万元的Vision Pro暂时只能望而却步。苹果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和改进用户体验,才能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