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785年歉收,白莲教叛乱,京师百姓都受其害。当年,朝廷仓廪的粮食竟只够发给户部官吏,一般百姓都支撑不了整个冬天。乾隆下旨派心腹大臣和珅前往河南主持赈灾。当地官员和百姓一直盼望着朝廷的赈灾粮能尽快到达,然而运粮船队却遇上风浪,一再拖延。
一
当地已是灾民遍地,粮食捉襟见肘。和珅带去的赈灾粮仅够分发三五日,转眼就要吃完了。每日大批灾民挤在救济点,眼看粮食就要分发完,和珅却迟迟不见提出解决之道。原本对朝廷满怀期盼的百姓开始绝望、愤怒,局势一触即发。
这时,和珅突然下令,从今日起,在每锅白粥里撒一把细沙,然后再分给百姓。站在粥锅旁的几名书吏面面相觑,不敢置信地执行了命令。当白粥撒上沙子,百姓一片哗然。“这是欺压!”,“我们又不是牲口”,一时间谩骂声、哭嚎声此起彼伏。百姓愤怒地围住了和珅,几乎要冲击县衙。
和珅却丝毫不惧,淡定地解释道:“本官奉旨前来救灾,粮食有限,为了让更多灾民获得救助,这是不得已之举。大家明白之后,便可各自离去。”他的解释没能平息百姓的愤怒,反而引来更多谩骂。和珅不以为意,丝毫不改初衷。
数日后,前来领取救济粥的百姓明显减少了。监粮官感到奇怪,向和珅禀报此事。和珅意味深长地说:“天下之大,能饿死不死,能行不能行,一目了然。我等官府救不活所有百姓,所以只能采取变通之法。宁可少救一些健壮之人,也要救活更多弱者。”监粮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臣是用心险恶,意在辨别真假灾民。
不久,运粮船队终于到达。和珅重新恢复了发放干净白粥,百姓们也渐渐消了气。有几个当初骂得最凶的 fake 灾民,再也不敢来领粥了。这场危机,就这样在和珅的妙计下化解了。
二
和珅采取撒沙之举后,有些当地官员立刻向朝廷告发。他们认为和珅此举欺压百姓,玩弄民命,乃大奸大恶。一时间,朝中众臣也纷纷上书弹劾和珅,要求严惩。
这些告发上奏折一叠叠送到乾隆案前,乾隆不禁皱眉。他心中明白,和珅作为自己的心腹大臣,向来手段灵活,断不会做出平白无故欺压百姓之举。想来里面定有隐情。
于是乾隆派人深入调查核实。很快,和珅上奏折子禀报了详情。原来面对救济粮不足的困境,和珅是以撒沙的手段辨别真假灾民,旨在让更多百姓得到救助。若非采取变通之计,根本无法应对困境。果然,和珅的做法让假灾民自动弃领粥食,大大减轻了救济压力。
看完和珅的禀报,乾隆这才恍然大悟。他了解和珅的用意后,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夸奖他机智灵活,化解危机。于是,乾隆下旨宽恕了和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所有弹劾声也烟消云散了。
朝中官员们见乾隆如此宽容,无不暗暗纳闷:和珅的举动明显失当,怎能就这样饶恕?难道皇上真的对和珅极为偏爱吗?其实,乾隆宽恕和珅,并非全然出于私情,而是权衡利弊后作出的决定。
三
和珅为官20年,敛财数千万两之多,远超当时的年财政收入。和珅贪婪是朝野皆知的秘密,但乾隆却一直放任容忍。为何?乾隆是一个明君,他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要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光靠清正廉洁是不够的,还需要能人才干。和珅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才。
他出身寒微,却凭借过人的能力迅速进身为大臣。乾隆时期诸多改革都出自他手,也有赖他出谋划策。乾隆南巡六下,修葺行宫无数,无不需要巨资。正是和珅不遗余力为乾隆筹措经费,使各项工程得以完成。
当然,和珅的所作所为也有阴暗面。他通过各种手段谋私囊中羞涩,其贪婪程度令人发指。但对乾隆来说,只要和珅的作为对帝国有利,他的贪婪还可以容忍。于是乾隆对和珅的贪污熟视无睹,任由钱财流入他私囊。只要乾隆一声令下,和珅从不吝啬把自己的钱财献给皇帝使用。
所以,乾隆没有严惩和珅,并非单纯的私情,而是看中了他的能力与用处。和珅就像一个为皇帝服务的小金库,不收国库的钱,想用随时可以取,对乾隆实现其雄心壮志非常重要。这也是乾隆一次次宽恕和珅的原因所在。
四
和珅因为得宠而骄横跋扈,他大肆排斥异己, 清廉的官员见多次上书弹劾无效,纷纷疏远朝政。越来越多心术不正之人进了和珅的党羽,朝政日趋黑暗。
明慧王载垣曾直言指出和珅的种种弊端,结果被和珅罢黜,发配新疆效力。知县李长庚弹劾和珅的司法腐败,也被斥为妄言,迫害致死。朝中忠良之士无不感叹朝政日非,却无计可施。
和珅通过拉拢官员及各种手段,逐步把持朝政大权。他交结党羽,排斥异己,渐渐形成个人势力。凡是得罪过和珅的官员,要么被削职为民,要么外调他省,再无翻身机会。
而那些巴结和珅的权贵,个个官运亨通。只要送上几箱银两,就可以如虎添翼,高升为宰辅。朝堂之上,清正廉洁之士越来越少,谄媚阿谀之徒当道。
在这种浊气当先的环境下,朝政腐败日深,民怨沸腾。和珅死后,果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白莲教起义。这场覆灭世间修行人的血雨腥风,与和珅生前作恶有莫大关联。如果不是和珅祸国殃民,又怎会酿成这样惨烈的悲剧?
五
嘉庆帝登基后,办的头一个大案,就是对和珅的追诛。在这个曾侍奉其父的大奸臣面前,嘉庆毫不留情。和珅被抄家后,听闻圣裁,自知大势已去,服毒自尽。
其实,和珅死后,嘉庆帝并没有充分追究他生前的所作所为。虽然罪状累累,却也给了和珅一个全尸下葬的体面。因为这毕竟是父皇的旧臣,嘉庆还是留有一份情分的。
虽然对和珅罪责难逃,但想来父皇当年怎会容忍这样大奸臣?也许老一辈还是留有一些旧情义理吧。所以嘉庆没有置和珅于死地,而是给他一个干脆的了结。
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和珅案,就这样在嘉庆的判决下,渐次平息。和珅那些为非作歹的旧部,也陆续受到清算。整个朝堂的气氛,似乎也因和珅的死而轻松了些。
结语
人言可畏,和珅生前为宠误国,死后遭骂名落灰。但其人物真如传言中那么恶毒卑鄙吗?亦或是功过参半?这些内情╝事,大约只有乾隆心里最清楚。历史滚滚向前,浮名终会落定,时间自会给人一个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