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箫声
图 源丨图虫
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力?经济大省再次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挑大梁”,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广东以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居于首位,挑大梁责无旁贷。
广东经济体量已经超过了韩国、俄罗斯等国,有能力、有基础挑大梁,但这并不容易。随着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广东企业最早遇到产业升级压力,现在前有美国对先进制造业的遏制打压,后有国内外产业加速追赶,全球需求又比较低迷,企业正负重前行。我国经济复苏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广东关键时期顶上去,扛起来,面对宏观的、微观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很多。
怎样统筹好当前和长远,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好又快又稳的完成使命,对广东是挑战,也是担当,是摆在广东人民面前的一张新年考卷:从哪里发力,有没有信心?
向市场主体要活力
从区域看,挑大梁的主体是经济大省,最终挑大梁的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市场主体,是包括国有、民营、外资等在内所有类的大中小型企业。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图 / 资料图
改革开放前,广东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大量资本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们涌入珠三角地区,组织各种要素资源,依靠制造业全面拥抱全球化,广东实现后来居上,连续34年保持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
其中,民营企业作用功不可没。按照2022年的官方统计,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60%左右的税收,占GDP比重超过50%,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以及进出口总值的6成。它们是广东奇迹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当前挑大梁的主体。
拼经济,挑大梁,要靠企业,靠企业家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拼经济的着力点,制定更好的激励政策,为企业冲锋陷阵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才明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危害并予以打击。企业在汹涌的市场海洋里弄潮,现在遭遇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以及外部风险的叠加共振,愁云密布,政府领导要更亲近市场,为企业做实事,解决真问题,帮助它们度过难关,增加企业主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广东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应该以切实可见的开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的工作,政府也一直在做,去年省政府制定了59条激发企业活力的措施,政策效果需要科学评估。今年这些措施可考虑进一步改进和升级,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政于企,从企业和市场来,到企业和市场中去,政府做好企业的聆听者、服务员、鼓劲人。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广东经济显著特征是制造业当家。广东是全球制造基地,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家电、汽车、家具、服装等商品以广东品牌居多,这是广东民企的成绩和骄傲。广东拼经济,挑大梁,还是要围绕制造业着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图 / 资料图
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利润率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创新要素,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广东诞生了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但是,广东制造业仍然存在大量中低端产业和加工型企业。市场有“趋利避害”的“理性”,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缺少资源的背景下,创新难度太高,研发风险太大,企业就会卷成本,追求短平快。
经济转型阶段,创新的政府导向和护航作用很重要,需靠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推动。我国科技资源多数掌握在政府手里,应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体系。同时,政府需利用财税工具、人才政策、专利保护以及融资服务等支持和激励企业投资于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技术创新本质上由制度创新驱动,要建立围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长期以来,广东科技资源和上游工业相对较少,下游组装型企业较多,政府较少干预市场。这是一种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高是好事,创新活动应该遵循市场导向规律,但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政府必须更加主动有为,发挥好政府作用,为市场吸引和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实施创新激励,孵化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目前,广东正在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落户了一批技术院校,建立了国家级的科学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发展。
鼓励创新时,政府不宜用硬性考核部分中间指标的方式评估短期创新成效,否则,形式主义下,企业会用华而不实的专利数量进行政策套利,解决不了缺乏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难题。目前,政府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于抓大企业和关键问题,同时培育包袱较少的新兴科技与专精特新企业。问题在于主体性的传统产业,由于市场需求弱,业绩下滑,企业投资创新能力降低,大部分企业艰难求生,影响转型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关注力度,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增加创新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支持。
长期的低水平竞争与供应链货款拖欠等现象,导致民企缺乏合作意识。目前,围绕创新链的合作相对不足,民企缺少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的系统整合创新能力。政府应该从资源共享、要素流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创造条件激发企业通过开放与合作创新提升能力,扩大创新网络。推动创新不能仅靠顶层设计,而是切实为市场提供公共品。创新人才短板也非常明显,成为抑制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需要持之以恒的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制定全球招揽人才的有效政策。
拼经济,挑大梁,靠的是向企业要活力,也要向企业要创新动力。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创造财富的主体。在转型环境下,需要政府通过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建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服务于企业和市场,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才能释放出企业活力与创新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广东率先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跃迁,再造一个新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21君荐读
南沙“登船”,6小时到香港、24小时内到店,粤港澳汽车滚装环线上的外贸新动能
广东一年吃出6000亿
广东经济如何“强信心”?答案就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