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问,为何当年明朝的海瑞竟敢公开咒骂皇帝,最后却全身而退?这真是令人不解。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海瑞为官清正,深得民心
海瑞,名汝训,字西岩,号病庵,明代广东潮州府潮阳县(今属汕头市)人。他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后世尊称“海青天”。
海瑞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慧过人,稍长便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才华来。他有志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改善家境、报效国家。因此,海瑞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潜心读书,夙夜学习,积累知识。
20岁那年,海瑞得知乡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刘槎在自己家中开设私塾,收下一些有学问志向的学子。海瑞听说后,立即前去拜望老先生,恳求能入室授业。
老先生见海瑞诚恳用功的德行,欣然接受,将他收为入室弟子。在老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海瑞的学业进步神速。他不仅学习诗书,而且对古今政治得失、经济民生都有深入的思考。海瑞的为人也越发朴实刚毅,豁达开朗。
时光飞逝,转眼间海瑞已在老先生家学习7年有余。这期间,他认真听讲,勤奋习作,还经常向老先生请教学问,得到不少教益。老先生见他异常刻苦,也对他格外关照,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学识都传授给了海瑞,可见老先生对他寄予厚望。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5岁的海瑞终于通过乡试,得以赴廪膳赴考。在考核中,他一举中了举人,大喜过望。殊不知,这只是踏入仕途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道路注定坎坷艰难。
第二年,海瑞满怀雄心壮志进京会试,想一鸣惊人,历练学问、见识世面。然而,会试竞争异常激烈,海瑞终究未能出类拔萃,只得落第归乡。
海瑞未气馁,再接再厉地复习了4年,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再次进京试。然而,会试的命题出人意料,海瑞依然未能通过关口,只得再度返回家乡。
两次会试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海瑞,他意识到通过科举入仕的大门已为自己关闭。但海瑞也没有就此放弃为官的理想。他思来想去,决定转而从基层做起,从实际行动来服务人民。
在家乡广东布政使司的举荐下,海瑞出任了县学教谕。这是一项编制内的教师工作,主要负责县学生的教育指导,也会分派到各乡村指导民间书院。
任教期间,海瑞专心授业,教法严谨。他编撰了教材,亲自讲解,语重深意,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使学生们听明白,海瑞还经常引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古代故事,或日常见闻,让枯燥的学问活灵活现。
海瑞还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认真解答他们的疑惑,对学生们如同亲子一般。学生们遇到学习上的困惑,他都细心地为他们讲解,直到问题解决。遇到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海瑞还会资助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务必让他们完成学业。
8年时间里,海瑞受到学生和乡邻的普遍爱戴。当地民众甚至为他立下生祠,以示对他的崇敬与怀念。这无疑是对海瑞敦守教育岗位、匡扶后学的最好褒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41岁的海瑞终于得偿所愿,被授予知县一职。对海瑞来说,这是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
身为知县,他首先深入调查本地真实情况,耐心听取民众呼声。海瑞重新清丈土地,减免部分贫困人家的赋税,为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他清理积案,重新审理未决公堂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使乡亲们对地方官员重新燃起信心。
可以说,海瑞终于得以施展抱负,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敬重。通过几年努力,海瑞的名声逐渐在本地传开,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海爷爷”。
就在海瑞得意之时,他接到上级来函,称有人密告他在任期间索贿枉法。海瑞大惊失色,他明白这是政敌在攻击自己。于是海瑞立即向百姓公开来函内容,请乡绅们为他作证。最终在乡绅们的证明下,告发被证实为诬告,海瑞名誉得以恢复。这件事更加深了百姓对海瑞的爱戴之情。
朝政腐败,海瑞直言劝谏
任知县数年后,海瑞的才干为上级赏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举荐海瑞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使海瑞官运亨通,进入京城为官。
这一次升迁打开了海瑞的眼界。原来,朝野早已腐败不堪,官场黑暗,百官们权力滥用、贪赃枉法。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嘉靖皇帝对政事漠不关心,长期不上朝听政。
嘉靖皇帝整日沉迷于西坛祈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与道士王道古结交。王道古更教唆嘉靖频繁祭祀西岳华山帝君,以求长生,因此嘉靖下旨在宫中修建华山殿,取石料时竟强征民夫,导致多人死伤,民心大恸。
而朝臣们也无心公事,只想进献象征“祥瑞”的物事讨好皇帝。每逢皇帝祈祷之日,百官们便争相送上“灵芝”“祥瑞草”等物,企图讨好嘉靖。曾有大臣劝谏嘉靖专心国事,反被问罪。自此以后,无人再敢进言。
看到朝堂的黑暗,海瑞义愤填膺。他决定上疏直斥嘉靖荒政,督促皇帝尽快改弦更张。于是,《治安疏》应运而生。
海瑞在奏疏中直言不讳,他反问嘉靖:“家家都净,岂不穷乎?”意思是百姓都已一贫如洗,国库空虚,如何治理天下?
这样公开指责皇帝迂腐无能,在封建帝制下简直是莽撞之举,后果自然十分严重。
嘉靖怒斥海瑞,欲置之死地
嘉靖皇帝看罢海瑞的奏疏,勃然大怒。他把奏疏扔到地上,砸碎笔砚,当众大骂海瑞“莽夫”、“蠢物”,并下令左右:“拿下这个狂臣,处死刑!”
然而,宦官黄锦见状连忙进言劝阻:“海瑞必已预料今日,家中早已收拾停当,只等陛下发落。臣请陛下三思!”
黄锦的一番话使嘉靖稍微清醒过来。的确,以海瑞的性格,写下这封劝谏奏疏时就已做好觉悟,他断不会逃避罪责。
想到这里,嘉靖不禁心生感慨:海瑞可比得上古时的比干,只可惜朕终究不是商纣王,不至于铡其舌头。于是,他勉强按下了处死海瑞的冲动。
然而,就在几个月后,嘉靖病重。他想到自己时日无多,决定传位予太子。在与首辅徐阶讨论传位之事时,嘉靖再次提起了海瑞的奏疏,一时愤怒,下令将海瑞关入大狱。
这一次,海瑞真的是命悬一线。为讨好嘉靖,一些朝臣更上书请求将海瑞绞刑处死,以儆效尤。这些人原本就因为海瑞正直刚烈而忌恨他,这下得了机会想置他于死地。
海瑞在大狱内绝望至极,他预感这一次自己恐怕难逃一死。狱中条件极为恶劣,海瑞又遭受刑讯逼供,身心俱损。他整日在问自己,是否后悔当初上书谏言,但很快便否定了这个想法。海瑞告诉自己,必须坚持正道,纵然万死,也绝无怨言。
徐阶保护,海瑞得善终
然而,高高在上的皇帝并非人人都反对。在大狱外,内阁首辅徐阶与刑部尚书黄光升两位明亲正臣,一直在暗中活动,力保海瑞。
徐阶上疏分析海瑞仅是顺应圣心,忠言逆耳,皇上不应以怒杀无辜。黄光升也请命皇帝宽恕海瑞,给他悔过自新机会。两人语重心长,义正词严,终于为海瑞争取到减刑机会。
通过他们的奔走营,海瑞死罪终于没有成立。数月后,嘉靖驾崩,隆庆帝即位,海瑞被释放,不仅没有被追罪,还为隆庆所赏识,得以重新使用。
海瑞出狱后,隆庆帝召他入朝,安抚勉励他,并给他升了官,任命他为南京工部主事。海瑞谢过皇恩,向隆庆承诺会一心服务国家,力避纷扰。
6年后,隆庆过世,神宗即位。神宗也十分欣赏海瑞之才,多次想起用他出任要职。但是一些权臣嫉妒海瑞,怕他进言切磋,都强烈反对皇帝重用海瑞。在他们暗箱操作下,海瑞的升迁之路再次受阻。
万历十一年(1583年),海瑞的恩师徐阶去世。他生前力保海瑞,对海瑞有知遇之恩。海瑞对老师的离世十分悲恸,认为自己失去了最坚实的靠山。
万历十四年(1586年),刑部尚书黄光升也相继辞世。黄光升同样对海瑞有生死之交,两次救了海瑞的命。如今黄光升又离他而去,海瑞感慨万千,自己在朝中再无良师益友。
此时的海瑞已年过花甲,身心俱疲。他看清权势来去浮云,只想退隐田园,养老终老。于是,海瑞连续上书皇帝,请求致仕归乡。
最终,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72岁的海瑞如愿以偿,皇帝批准其致仕回乡。海瑞高兴不已,立即启程返回家乡。一路上,他高兴地反复念诵“故园杨柳弄春晓”、“小桥流水人家”等诗句,似乎已经看到了家乡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刚回到家乡,海瑞就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床。乡里士绅听闻,纷纷前来看望,但海瑞的病情依然日渐恶化。
在病榻上,海瑞没有丝毫怨恨,因为他已经尽了一生的努力,无愧于心。
海瑞的遗言是“生平最幸,得善终”。他感谢上天眷顾,让自己在人生最后得以回乡,阖家团聚。虽然他始终未能达到入相辅政的理想,但海瑞对自己毕生的努力已然心满意足。
临终前,海瑞还特意嘱咐家人,一定要办好自己的丧事,不要大费人力财力。他希望最后的告别简单而庄重,不要因自己在朝中任官,就铺张浪费。
就这样,海瑞在亲人的照料下,于万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1587年4月29日)的一个清晨,轻轻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2岁。
海瑞的葬礼如他生前所愿,简朴而隆重。乡绅学士挽联悼念,百姓纷纷前来吊唁,场面哀戚热烈。人们称海瑞是当世难得的清官,作为地方官非常爱护百姓。
海瑞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朝野上下无不哀悼,人们都称颂海瑞一生正气,维护君道人心。连神宗皇帝也为海瑞的辞世而感叹不已。
为了褒扬海瑞的功绩,神宗下旨在海瑞的家乡为他建专祠,并予谥号“文定”。此后,每当海瑞忌日,当地百姓都会前来祭拜,以示怀念。
结语
海瑞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两次上疏直斥嘉靖昏庸,激起皇怒,数次濒临死地,却都幸遇明臣相救,终于得善终。
尽管生活在封建专制的年代,海瑞仍秉持正义,坚持理想,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人物。他那种敢于批评权贵、义无反顾的精神,激励了后人,值得永远敬仰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