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鼎”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象征着一个地方的创新综合实力。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公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鼎”名单,宁波市携手镇海区、鄞州区、慈溪市荣获“科技创新鼎”。
镇海区:推动“315”科创体系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镇海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着力推动“315”科创体系建设工程,打造科创高地,培育科创主体,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稳中向前。
着眼科技产业化,激活科技创新活力。聚焦新材料、关键基础件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引导区内企业“牵手”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梳理编制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新宏液压等8家单位研发项目,入选2023年度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暨“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名单,入选数居全市第二。
着眼产业科技化,全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培育科技企业群体,采取“预申报”、培训辅导等方式,持续提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70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逾120家。强化科技创新在工业企业评价中的地位,连续4年开展企业研发投入评价,深入实施R&D指标提升攻坚专项行动。
着眼资源规模化,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深度参与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主动对接服务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重点科创平台。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超算中心、实验室区块建成投用,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启动运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获批筹建磁性材料领域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全面启用。
鄞州区:全面构建创新生态,四链联动推动产业升级
鄞州区聚力构建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联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聚力创新平台提能造峰,打造产业升级“生力军”。领导带头科技招商小分队奔赴深圳、武汉等地,积极招引“大好高优”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良性发展,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持续对接甬江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宁波甬江科创区规划,推动宁波甬江软件产业园建设。上半年,科创强基项目(甬江软件产业园)完成投资额1.73亿元,完成率达86.5%,全市第一。
聚力科创助企服务优化,打造主体发展“催化剂”。持续开展规上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着力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及研发机构覆盖率。强化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出台《鄞州区企业创新成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鄞州区企业研发投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惠企政策。目前,2024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共推荐464家企业(新认定293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5家,全市第一。
聚力打造协同创新体系,打造资源引聚“加速器”。高水平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区,积极创建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加强与“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邀请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来鄞开展对接交流,推动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和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浙江创新中心、宁波院士中心等重大平台人才磁场优势,加大重点人才引育力度,放大高端人才引领“头雁效应”。全区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创中心)总数达22家,全市第一。
慈溪市:助力科技企业“双倍增” 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扶强企业主体,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施高企提质扩容行动计划,开展从高企后备企业到科技独角兽企业的全链条孵化培育,助力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2024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荐申报260家(重新认定136家,首次认定124家),争取到年底有效高企超千家。持续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攻关,2个项目入选了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
培育科创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做细科创资源集聚,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经费“两个全覆盖”,不断提升科创平台与科研机构建设水平,为科创资源导入与科技人才引进打好基础。推进“飞地”规范化建设发展,2023年,以上海科创飞地和市产研院为主体的创新协同模式入选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系全市唯一。
深化科技服务,激活区域创新活力。做深科技服务覆盖,组建“全周期、一站式、托管型”科技服务联盟,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挂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站,依托乡镇服务站延伸联盟服务半径,通过“联盟+服务站”“线下定点驻站+线上跟踪服务”的形式助企纾困,在下沉讲诊、集成服务过程中,精准挖潜科技黑马,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累计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站12家,吸纳科技、财务、审计、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服务机构70余家。
(通讯员 甬科宣 记者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