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 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医用重离子治疗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高纯铼制备技术打破铼金属长期依赖进口局面、研制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助力国家工业母机“破卡”“突围”……
科技甘肃,未来无限。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加快落地,科技创新活跃度持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技术攻关催生标志性成果,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性步伐,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铼属于高温难熔稀有金属,是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超耐热部件的重要改性剂材料。
铼从何处来?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铜精矿中伴生的铼每年都有2吨左右随烟气进入硫酸系统洗涤污酸中。为了实现综合回收,白银有色集团成立“硫酸系统中铼金属回收研究”项目攻关团队,计划建成年产1.5吨高纯铼条的生产线,改造升级铼酸铵生产线,提高铼酸铵的品质。
2023年3月,项目建成投产,高纯铼粉、高纯铼粒纯度均达到99.99%以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高纯金属铼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省围绕14条重点产业链编制技术图谱,靶向攻坚突破,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核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寒旱农业等领域形成较强的工程化技术优势,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并初步形成兰白综合性高技术、金昌新材料、酒泉新能源、天水装备制造、定西中医药等产业集群。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省通过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截至目前,我省拥有14家“国字号”实验室,新创建15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围绕服务东数西算和支撑重点产业发展,将原有287家省级科创平台整合为211家,实现了力量整合、体系重塑。
科技创新活跃度持续增强
2023年,兰州高新区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前50强。何以跻身前50强,近日,记者走进园区一探究竟。
“项目核心区以生物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为中心,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建成集科学研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产业化生产和技术会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孵化集聚区。”兰州高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佩儒说,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兰州高新区发展的首位产业,在生物疫苗、多肽创新药研发、医美、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竞争力如何而来?离不开创新型企业。
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功能分子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提供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及商业化阶段全周期的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全产业链的药物化学服务。
2023年,这家企业陆续将研发力量向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转移和集中,皓天研究院副院长邓月婷告诉记者:“向基地集聚,一方面是看重政府给出的配套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关联企业的集聚或抱团,更有利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
在整个园区,像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有200多家,这些企业逐渐成为提升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实施强科技行动以来,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数量倍增,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
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承担着重要作用。2023年,甘肃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8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居中西部省份前列。企业签订金额占比88%,省内企业承接技术成果数量占比达到67%。
全省科技创新活跃度持续增强,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科技支撑更加凸显,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较202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今年,全省科技工作将继续以扎实推进强科技行动为主线,力争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00亿元,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
人才引育质量实现整体跃升
近日,甘肃省科技厅邀请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兰州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等单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4家我省首批试点单位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会议论证。
根据专家组建议,试点单位要细化不同类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要更加突出科研人才的贡献与效益,创新人才评价结果运用方式,要紧密结合试点单位主责主业,更好支撑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支撑创新的核心力量。2023年,我省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4个院士团队、75名国家级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钍基熔盐堆研发团队,在甘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省内外1935名科研人员协同创新。博士后“两站一基地”达到129家、招收博士后289人,实现双突破目标。
同时,我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梯次设置项目、布置任务。通过编制4个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图谱,推行揭榜挂帅等新型组织模式,部署80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针对青年科学家成长,我省把夯实基础研究能力作为重点,组织实施103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比例超过83%,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达到14%,位居全国第4。
此外,我省持续支持11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承担项目,联合296家单位协同创新,汇聚省内外5000余名科技人才开展产业技术攻关。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科技人才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重点围绕科技人才“稳育引用”部署推动改革,更大范围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松绑减负”长效机制,实施首席科学家、在站博士后等人才项目,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