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不解蒙古贵族为何纷纷投靠明朝?元明之际大势所趋,他们做出的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元明之际无疑是一个极其动荡而又意义非凡的时期。当时,满腹才华的朱元璋一鸣惊人,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崛起,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辉煌灿烂的大明王朝。然而,在朱元璋北伐的过程中,却有一件事让许多人感到十分困惑:为何那么多蒙古贵族将领纷纷选择投靠这位南方汉人英主,甘心成为他北伐故国的助力?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缘由?
一、元末内乱频生,三股势力你争我夺
在元朝统治后期,朝野动荡,内部各路势力矛盾尖锐。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元顺帝、王保保及李思齐三大集团之间你争我夺的恶斗。
元顺帝作为正统皇帝,代表着官方势力。而王保保及李思齐则是实力雄厚的地方割据军阀,各自占据一方,基本不受朝廷节制。尤其是王保保,其势力鼎盛时期佣兵达数十万之多,简直就是元朝境内另一个“中央”。
这三大势力势如水火,暗潮汹涌。他们彼此攻伐、相互掣肘,你争我夺,严重削弱了元朝统治。本该内外联手、团结对外的蒙古铁骑,却因为内斗忙于自保,任由明夏政权壮大。
等到1368年朱元璋大军压境,王保保见元大都危急,却也不肯出兵相助,眼睁睁看着元首都沦陷。这使元朝国力迅速衰竭,元顺帝只能狼狈北逃,后继无力。
当时,王保保手握重兵,据守漠南之地,屡次受到元顺帝征调,但始终视若无睹。王保保这种明目张胆的藐视朝命行为,直接导致元顺帝对内无力回天。与此同时,李思齐则长期割据云南,也基本脱离朝廷控制,经常掠夺商旅,严重破坏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元顺帝一再派兵讨伐,均告失败,这更使王保保等藐视皇权,民心涣散。
面对日益失控的局面,元顺帝急于整合蒙古势力,多次下诏承诺封赏,但王保保等人均对此不予理会。在这种你争我夺的混乱中,元廷实力日渐衰微,蒙古各部也陷入自相残杀之中,北方局面彻底乱成一锅粥。
二、朱元璋逐鹿中原,势如破竹
与北方混战相比,南方的局势则要清晰得多。
建文元年(1368年),朱元璋已基本完成了对江南的统一,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此时,由于北方混乱,元廷无暇南顾,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他决心北伐,夺取元朝腹地。
为罩北方之势,朱元璋先后发布檄文,用新民族政策拉拢蒙古诸部。同时,他还辗转征调民兵,训练步骑精锐,蓄势已久。洪武元年八月,在王保保冷眼旁观的情况下,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此后屡屡重整旗鼓却仍无力回天。
朱元璋乘胜追击,又连续对北用兵。仅洪武三年间,他就先后发动多次北伐,大破异端白莲教 rebels,平定山西石敬塘等反抗力量。在这些战役中,明军也屡次击败北狩元军,收复大片中原失地。至此,朱元璋已基本扫清元朝在中原的残余势力,明朝国土范围已远远大于原元朝版图。
在短短几年之间,朱元璋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基本完成了对南方及中原地区的统一。他出奇制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各路对手,令人措手不及。这充分展现了朱元璋出众的军事策略才能和豪气干云的胸怀雄心。面对日益衰微的元朝和四分五裂的北方形势,朱元璋见机行事,逐鹿中原,收复故土,如入无人之境。
三、投明自保,蒙贵纷归降
北逃的元顺帝虽还念念不忘故土,但黔驴技穷,难以扭转局面。王保保等地方军阀也逐渐丧失对中原的控制。此时的蒙古贵族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跟随元帝西迁,还是投靠割据政权,抑或是归顺这位令人震惊的南方英主朱元璋。
在种种变局中,归降明朝无疑成为众多蒙古贵族的选择。因为相比飘摇不定的北元及军阀集团,朱元璋的明朝政权显得更加稳固。北狩游牧生活并不适应已经习惯中原生活的蒙古贵族,投奔朱元璋可以使他们继续享有优越的地位和物质生活。
于是,一时间蒙古贵族纷纷前往南京,或进谒朱元璋,或上表请降。他们为表示忠心,还纷纷加入明军,努力北伐,立下不少战功。其中投降最早、立功最大的哈铭,更是被朱元璋重用为左副元帅,封平昌侯。朱元璋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按照归降顺序和军功,封赏他们为王公或将领。纳哈出、把都、哈铭等蒙古将领都得到了朱元璋的礼遇。这使得投奔明朝成为蒙古贵族的主流选择。
这些蒙古贵族之所以归降明朝,也与朱元璋的怀柔政策分不开。朱元璋深谙招抚各族的重要性,他早在1351年起兵时就积极拉拢各族力量,努力减少民族隔阂。这使他在后来建国时,能够不图所有族人的血统、文化,而是坚持赏罚分明、任人唯贤的仁政。这与元朝末年漠视民族融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让许多蒙古贵族看到明朝政权的开明与包容,也更加明智地选择了归降。
四、明初蒙古降将,小试锋芒
在明军多次北伐中,这些蒙古降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朵颜三卫是蒙古精锐部队,在明初也转投朱元璋麾下。他们对故国沙漠地形十分熟悉,为明军提供了关键的野战指引。他们也骁勇善战,在攻占元大都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此外,哈铭也是一名猛将。洪武二年,他奉命北伐,大胜北元军,一举收复大同等地。在这场战役中,哈铭指挥明军游骑兵进行疾驰突袭,大破丞相五万大军,斩杀万余人,其中不乏蒙古贵族后裔,可见他对故国已经忠心转移。
在这些蒙古降将的协助下,明军对北用兵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熟悉蒙古军事,懂得运用游击骑兵战术,弥补了明初军队不善野战的缺陷。若无蒙古降将,朱元璋想必也难以如此顺利地完成北伐。可以说,这批蒙古老臣为明朝夺取河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这些降将并非全部都忠心耿耿。到了成祖朱棣时期,朵颜三卫为争夺牧地,曾联合鞑靼首领阿鲁台反叛朝廷。可见,他们归降明朝,更多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一旦觉得不满意,也会另谋出路。但即便如此,在明初他们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大势所趋,投明为上策
综上所述,元明之际,在各路势力混战的局面下,蒙古贵族纷纷选择投奔明朝,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北元衰微日益明显,王保保等地方割据也维持不久。而朱元璋实力强大,胜利在望。投靠明朝,可以避开战乱,保住贵族地位,继续享受优渥生活。放眼当时的大势,这无疑是上上之策。
当然,这种选择也充满变数。明初这批蒙古降将中,也有后来叛变的可能。但即便如此,归降明朝在当时也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不是出于族群情怀,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明夏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结语
无论如何,蒙古贵族的大规模归顺,对明朝北伐计划提供了重要助力。朱元璋也因明智地接纳蒙古降将,促成了民族融合,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这为明朝的辉煌提供了坚实的国力支撑。
元明之际,王朝更迭,蒙古贵族的归降抉择,是这一动荡时期的一个缩影。历史变局下的种种选择,都是当事人苦苦权衡后的结果。我们不应以今人的视角苛责,而应放眼那个时代,去理解历史人物在其时代的所思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