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科研团队发布消息称,该团队已构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覆盖31种癌症类型。基于该研究成果,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题目为《单细胞分辨率的肿瘤脉管图谱》。
▲7月11日,重庆大学C区,印明柱正在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和血管的生成息息相关。”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副院长、该论文通讯作者印明柱解释,如同城市中的交通要道一般,血管通过运输营养,使肿瘤细胞得到增殖及转移,是肿瘤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月11日,重庆大学C区,印明柱正在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当前,致力于切断为肿瘤提供营养通路的抗血管生成疗法仍面临挑战,痛点在于无法保证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个体病例有效,难以精准用药。”印明柱介绍,因此,他和团队利用人类31种恶性肿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清晰阐释了肿瘤诱导血管生成各个阶段主要组成的细胞类型及功能特征。通过图谱构建,可以找到特有细胞亚群,再分析肿瘤组织内该细胞的含量,预测抗血管药物对个体病例的效用。如此一来,一方面避免抗血管生成治疗不响应的患者浪费时间和治疗成本;一方面可以筛选出药物敏感患者进行及早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
目前,该团队正在研发依托于该技术制作的“试剂盒”,将以很低的成本,为肿瘤患者提供抗血管药物对自身有效性的检测。
此外,今年5月30日,重庆大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费伦茨·克劳斯签署特聘协议,并揭牌成立“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费伦茨·克劳斯诺贝尔奖工作站”,这也是费伦茨·克劳斯教授在中国的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双方将共同推进阿秒脉冲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为肿瘤早期诊治工作提供新方法。“通俗来说,就是用光脉冲技术检测时,结合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找出患者的特殊细胞,再进行评估用药,让肿瘤的早期诊断更加精准有效。”印明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