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在传统意义的电脑上经历过不成功的过往——Windows曾经推出过专门的ARM版本,无论是使用体验、性能表现还是应用程序的丰富程度,它都非常差劲。但是,ARM架构的高效执行效率、低功耗特质,对比传统电脑X86架构处理器依旧有独特优势。而且谁会放着这么大一块“肥肉”不动心呢?毕竟参与其中的处理器玩家,ARM+X86林林总总算算一共也就10个左右(国产还占了一半,想不到吧)!
那么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苹果给大家带了一个新思路——在从Intel X86处理器向自家M系列ARM处理器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使用了指令翻译方案Rosetta 2来解决问题,而且它并非“实时翻译”,而是在软件的安装过程中就执行完了翻译指令的工作,从而实现软件兼容。而且在不涉及高阶指令集的应用时,运行效率相当不错。重点是,通过这样一个“软性技术手段”解决了无法跨越的技术鸿沟。
所以这一次高通推出骁龙X Elite/Plus AI处理器的时候,便确定了要实现兼容X86应用的思路。虽然它也叫晓龙,但和目前移动端使用的晓龙 8Gen x SoC并不一样,骁龙X的新架构可以在不借助二次编译的情况下直接运行Windows应用。
不止于此,高通联合微软合作推出了Windows on Snapdragon开发套件——通过这个套件,可以将Windows应用快速编译适配骁龙X平台。某种程度,你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指令翻译和重新编译。
我们都是知道电脑有个极为出名的联盟叫“Wintel”、即微软+英特尔联盟,二者通过强强联合牢牢把控电脑市场,甚至某些时刻,这个联盟还“狙击”过AMD。
Intel and Microsoft
当然,这个联盟也并非牢不可破,微软AMD深度合作的时候也不少,终归目的只有一个:维护桌面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
而今,随着ARM架构处理器性能越发强劲,想分一杯羹的人更多了——如果有更多新形态的电脑设备出现,微软又能抓住这个“太明(Timing)”,那岂不是叒赢了?
谁是最新的“优选”合作伙伴?目前这个阶段高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苹果维护自家生态绝无可能,联发科的相关产品还浮于纸面,只有高通的骁龙X“瓜熟蒂落”。
骁龙X 处理器基于高通自研Oryon CPU架构,和目前的晓龙8Gen x系列完全不同。其中,骁龙X Elite拥有12个核心,全核频率3.8GHz,双核最高加速频率4.3GHz,总缓存42MB。
而且骁龙X Elite处理器集成了Hexagon NPU AI引擎,它拥有45 TOPS超强算力,这个算力甚至高于目前X86平台上最厉害的AMD 锐龙7 8845H——后者的AI算力为39TOPS。
这还没完,骁龙X Elite/Plus AI处理器集成的Adreno X1 GPU,支持DirectX 12.1、DirectX 11、Vulkan 1.3、OpenCL 3.0,涵盖了主流的图形API,并拥有多达1536个核心,FP32单精度浮点性能最高4.6 TFlops——这也是AI算力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说AI?瞎眼可见的是未来AI将成为最重要的性能增长极,无论X86还是ARM,不具备AI算力的产品将迅速被淘汰——微软新版本Windows 11将深度集成AI功能,没有AI算力就等于0。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几个月后的Windows秋更就要跨入AI时代了。
先说说兼容性,像Office办公套件、多媒体这一类的应用,骁龙X系列都是优先适配的,所以应用无虞。
再说基础性能,在CINEBENCH系列测试中骁龙X Elite的测试成绩甚至可与AMD锐龙7 8845H、Intel酷睿Ultra7 155H相媲美,显然这对多媒体应用需求的用户来说非常诱人;在3Dmark中它的图形性能也可以和Radeon 680M打的有来有回。
CINEBENCH系列测试
3Dmark测试
不过也必须承认,现阶段的优化适配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游戏部分限于图形性能上限,能流畅玩的不多,而且还有不少适配、兼容问题,这只能留给时间去解决——看看Intel和摩尔线程的显卡驱动问题吧,大家谁也别笑谁,这只能慢慢积累。
另外必须要说的一点,不要觉得高通骁龙X是新的入局者就只能走低价路线。恰恰相反,高通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做“性价比”相关的工作,目前确定采用骁龙X系列的机型都是轻薄笔记本,而且往往是中高阶系列。所以,低价是不存在的。
说了这么多,高通这条路会不会成功呢?答案是有很大机会。第一是市场需要更多的竞争者,这样产品的丰富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第二高通的ARM处理器性能足够强大,只要力大飞砖,一定会有受众群体;第三,借助微软的AI东风,ARM架构处理器更灵活的结构设计让它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不信的话看看现在Intel和AMD正在做的事情吧,它们不也在模块化CPU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