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日前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下称《指南》),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工作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如何理解《指南》确定的目标?各方在推进相关标准建设时要注意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盘和林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各项标准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紧随技术创新步伐,既能反映发展前沿,又能指导和促进技术迭代优化、落地应用。《指南》明确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有助于确保先进技术逐步转变为实际生产力,避免相关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也避免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相关技术难以规模化应用的情况发生。
《指南》明确,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盘和林表示,明确不同层次的建设重点,有助于标准体系更加完备。相关标准的研制有助于提高技术要求和评价体系一致性,减少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进而为技术普及和产业升级加速。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做好跨领域协同,确保标准间协调一致,从而更易于被各方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