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
纵观两位院士跌宕起伏的科研人生,我们总能发现他们身上那股难能可贵的执着精神。不管目标有多高远,他们都能够引爆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强大能量;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负重奋进并一如既往向前奔跑。支撑起这种执着精神的,正是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是科学家矢志创新的最深厚动力。“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
当年从德国毕业时,包括斯图加特大学在内的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回国以后,他了解到中国跟外国的差距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去赶超”,并自觉把它作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简短的一番话,李德仁其炽烈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科技工作者,无疑承担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历史重任。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有坚韧的毅力,也就不可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更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正如薛其坤所言,“回看自己的人生历程,我感受到,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他始终坚信,当前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树立起乐于从事基础研究、敢于冲击科学难题而甘坐冷板凳的信念和信心。他有一个出了名的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20年。正是因为他坚定信念,紧盯追赶目标,借助自我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科学直觉,对探究自然奥秘和思考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品质品格,终于令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闯关夺隘,并摘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带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宗旨,投入到“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攻关中,为新中国发展和国防安全奠定基石。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包括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科技获得突破。这些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离开了挚爱祖国的情怀,失却了赶超一流而敢与强手过招的信念,他们又怎么可能无怨无悔献身祖国的科研事业?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在一些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才能逐渐拉近差距以至实现赶超。尤其要看到,当下科技的比拼,一定程度上就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比拼。毕竟,一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越大,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原创性越强,其颠覆性意义也越大。这既是21世纪基础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所在。
两位获奖者给全社会树立起了科研创新的先进典范。广大科技工作者自须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进一步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坚定信念,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优良品质,自觉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奋斗中。